脾、胃的關係
脾胃是身體的軸心
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的關係極為親密。
打個比方來説,胃像是一個糧倉,脾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
中醫認為,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整體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
脾與胃在生理上息息相關,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
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牀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慾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
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
身體哪個部位容易出汗和脾胃虛弱有關一般來説,身體出汗是一種自然的現象,當身體體温過高時會以出汗的方式來幫助散熱,維持體温的正常平衡。但當身體出現一些問題時,身體的某些特殊部位就會經常大量出汗,特別是手心和腳心,這兩個部位頻繁出汗的人羣要注意,這有可能是脾胃虛弱。由於脾胃是身體比較重要的一個器官,當脾胃比較虛弱時,就很容易讓手心和腳心跟着發生異常,很容易經常有出汗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脾胃調理,能改善出汗過多的情況。
保養脾胃的建議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
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嚥,更不要站着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揉鼻頭。
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症狀。
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堅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吃對食物。在長夏這個養脾的關鍵時期,應該結合健脾、祛暑、化濕等方法進行調補,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脾胃功能如何調養呢?有什麼健脾食物嗎?馬鈴薯:味甘、性平。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味甘、性平。益胃氣,託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歸脾、胃、腎經。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味甘、性温,歸脾、胃經。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味甘、性温,歸脾、胃經。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食。
兔肉:味甘、性涼。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味甘、性温。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味甘、性温。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味甘、性温。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