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在地上塗塗色本。剛拿起畫筆,爸爸來了一句:
等等,大海是藍色的,你怎麼拿黃色的筆,別塗錯了;
孩子看看畫筆,看看塗色本,猶猶豫豫後開始塗色。
説過多少次了,在框裏畫,你怎麼又塗到外面來了;
西瓜是圓的,塗的時候要拐個彎;
到底會不會,照着塗都塗不好!
爸爸時不時地「教」孩子,甚至忍不住握起小手,手把手「教學」。
這樣是圓,這樣是方。
孩子的情緒從最初的興奮到猶豫,最後乾脆懶得畫了……
這樣的場景,大家肯定很熟悉,也很困惑:為啥娃畫啥啥不像,教啥啥不行?別人家的孩子畫的可像了,我家畫了半天還是一團線條。
其實,不是孩子不行,是大人的「教法」有問題。
今天我們請到周風雲醫生,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不要隨便教寶寶畫畫。
寶寶看起來在「亂畫」
其實很正常
孩子畫得不像,畫得不對,就是不會畫畫?
錯!
孩子畫畫受限於自身的大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畫畫特點。
日本畫家與兒童教育專家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裏,詳細介紹了孩子畫畫的發展規律:
1 歲:純粹是手的運動。在手的帶動下,會出現點點,小蝌蚪,小蚯蚓等印記。寶寶意識不到自己可以控制畫出來的圖形。只覺得是個好玩的遊戲。
1.5 歲:手可以做以肘為軸心的左右運動,會畫來來回回的線條。
2 歲左右:會發現握筆敲打動作和線條之間是有關聯的,開始有意識地控制動作,會畫封閉的圓圈,甚至能用畫出的形狀表達熟悉的事物。
3 歲左右:有意識地畫畫。在畫畫之前,就已經決定了畫什麼,會用畫出來的東西講故事。
4 歲左右:可以在畫完頭的基礎上,畫出手和腳,也就是「手足人像」。而且會把印象深刻的部分畫得大而誇張。比如,超大的眼睛和嘴巴等。
1975 年發表在《自然》的一項研究也證明了這點。研究人員對 140 名 2、3、4 歲的孩子進行了畫小人的實驗。要求參加的 140 名小朋友完成以下任務:在 A4 紙上畫一個小人。
實驗發現,平均年齡為 4 歲的孩子能夠很好地畫出有頭、軀幹和四肢的標準小人;歲數小一點、平均年齡為 3.7 歲的孩子卻畫出了沒有軀幹、四肢連着頭的「蝌蚪人」。
重點是,年齡更小的孩子根本沒有畫小人,只是隨意地塗塗畫畫。
這個結果説明,孩子繪畫受限於大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指望一個 2、3 歲的娃,畫出真實感很強的東西,並不現實。
「教孩子畫畫」
可能會破壞孩子想象力
在畫畫這件事上,是需要遵循孩子的規律和水平,「高要求」、「揠苗助長」反而對孩子不好。
1. 打擊孩子積極性
有的家長看孩子畫的慢,或沒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畫,就馬上上手,手把手去教孩子。
孩子會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失去畫畫的積極性。
2. 破壞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很多時候會用線條,圓圈或亂塗的形狀來表達熟悉的事物。
想想看,寶寶是不是經常畫了一些東西,説這個是媽媽,這個是爸爸,這個是房子。你可能有很多問號:
啥?這個畫的是媽媽?
對寶寶來説,他們的作品已經有意義了。看不懂寶寶的畫,是因為我們腦洞不夠大,缺乏想象力。
要做到你能看明白娃娃畫得是個啥,基本要到寶寶 5 歲。在此之前,最好尊重孩子的想法,他的畫,他説啥就是啥。
過早的要求寶寶畫得像,畫得對,去複製大人眼裏的東西。孩子就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也就無法體會,自由表達的喜悦。也很難畫出有創造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