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聽過坊間傳言:寶寶年紀小,陽氣不足,很容易被“魑魅魍魎”給纏住,看見成年人所看不到的東西。
在“無神論”的今天,這個説法自然是不成立,可不少家長又都有這樣的真實經歷,寶寶會做出很奇怪的行為,或者指着某件看不到的東西,表現出恐懼情緒,這該作何解釋呢?
案例
陽陽1歲半的時候,陽陽爸外出公幹,整整一個月才回家,“陽陽,過來讓爸爸抱抱!”回到家,陽陽爸第一時間向寶貝兒子張開了雙臂,希望心心念唸的兒子,可以撲到自己懷中。
沒想到,陽陽哇的一聲就哭了,沒等來兒子的擁抱,還把孩子弄哭了,陽陽爸悻悻然地摸了摸鼻樑。
接下來的幾天,陽陽爸使出渾身解數,陽陽還是不肯跟爸爸親近,而且見到爸爸就怕。
有一次爸爸非要抱陽陽,陽陽掙不開,就大聲求救,一邊退縮到媽媽懷中,一邊大聲喊:“媽媽,我怕!”
奶奶見狀,皺了一下眉頭,當夜就趁着陽陽入睡後,對兒子説:“怕是你這趟出去,撞見了不乾淨的東西,孩子陽氣不足看得見,咱們買點元寶蠟燭回來,做一場法事,驅邪!”
受過高等教育的陽陽媽,死活不同意,認為奶奶是無稽之談,但奶奶問題,她也回答不了:孩子為何一見到爸爸,就號啕大哭?
後來,陽陽媽問了相熟的醫生朋友,才真相大白:陽陽年紀小,視力處於的“可塑期”,知覺恆常性不夠穩定,工作出差一個月的爸爸,瘦了又曬黑不少,在陽陽眼中,熟悉的爸爸成了陌生人。
醫生口中的“知覺恆常”,是什麼意思
所謂知覺恆常,是什麼意思?就是指,觀察對象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知覺形象並不會跟着發生變化
很多孩子,都有因為接觸到陌生事物而害怕的經歷,老一輩人不明其理,於是就認定是孩子見到了,成年人看不到的“某種東西”。
事實上,科學解釋是:孩子與成年人的視覺差異導致。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察覺差異呢?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視力發育還不夠成熟
孩子的視覺發育階段,新生兒出生後的前三個月,視覺逐步開始發育,通常嬰兒會對顏色鮮豔、移動的物體感到興趣。
到了四個月,才會開始建立立體的視覺;直到寶寶半歲,其視覺的靈敏度,接近於成年人的20%,稱之為是“可塑期”。
寶寶視覺發育,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看物體的時候,寶寶沒有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對他們來説有一些變化的物體,就會被重新認定為是新物體。
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感,面對“新物體”的孩子,會用號啕大哭來表示恐懼。
2)顏色分辨不清晰
新生兒等於是“色盲”,一直到10周左右,他們才開始學習逐漸鑑別顏色,到4個月左右,寶寶對顏色鮮豔的事物更為敏感。
新生兒色覺發育,也開始逐步增強,但對顏色的細微差別,他們掌控能力仍舊比較差。
看到某種相同顏色,他們可能當作一樣的物品,這樣的“辨別差異”,讓孩子和成年人所見的景象出現差別,鬧出孩子能看見成年人所看不見東西的誤會。
孩子視覺系統的發育,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常7-8歲左右,孩子的視覺系統才會完全穩定,正常的單眼視力、兩眼相等的平衡視力、立體視力、雙眼融合視力都與成年人無疑,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視覺差異也會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