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耳鼻喉科門診咽炎、喉嚨不舒服就診的患者明顯增多。為什麼一入秋就容易上火喉嚨痛?咽喉炎到底怎麼防怎麼治?
近日,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耳鼻喉科李雲英教授送出了日常生活養護咽喉的最全攻略。針對不同症狀的食療茶飲養生湯粥健康操,總有一款適合你!
咽炎喉炎別再分不清
李雲英説,咽和喉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部位。“咽部”包括鼻咽、口咽和喉咽。咽炎和喉炎是不同的兩種病,發病時也有不同的表現。咽炎是指咽部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是咽痛、咽乾、咽癢、咽灼熱感、異物感、“吭喀”清嗓、咳嗽 ,噁心乾嘔等咽部不適;喉炎是喉部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就是老百姓俗稱的嗓子發炎了,其表現以聲音嘶啞,嗓音改變為主。
此外,喉作為重要的發音器官,用嗓不當是喉炎的常見病因,喉炎絕對不能按單純咽炎那樣治療,要注重發聲功能的康復。
秋天為何易咽喉不適
咽喉類的疾病,在人羣中的發病率,幾乎可以達到一半。而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秋季尤其是咽喉炎的發病高峯期。一方面秋季空氣乾燥,環境中粉塵煙霧增多,容易對咽喉部造成刺激;再者天氣驟熱驟冷,早晚温差加大,乾冷刺激咽喉,很容易使咽部黏膜受到外界細菌病毒侵襲,誘發炎症;從人體內環境講,秋燥會導致人體傷津耗液,咽喉失養,發生炎症。
尤其是對於用嗓頻繁的職業人羣,如教師、播音員等,喉部和咽部黏膜在強氣流的長期衝擊下,導致局部充血、水腫,同時影響咽喉部腺體的分泌,容易在秋季特定環境刺激下出現咽喉幹痛不適,聲音嘶啞。
秋季同時還是鼻炎的高發季節,鼻炎發作導致鼻塞,往往需要張口呼吸,冷空氣沒有經過鼻腔過濾,直接刺激咽喉部,也可引起咽喉炎。
這時,如果再疊加熬夜疲勞、煙酒過度、辛辣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身體免疫力一下降,咽乾咽痛各種不舒服就找上門來了。
防咽喉炎還得靠節制
咽喉不舒服雖然極其普遍,但如果不重視,也可以帶來很大的危害。比如急性咽喉炎治療不當反覆發作,可轉為慢性;咽喉炎導致的異常發聲,影響形象、就業;嚴重的可影響呼吸、吞嚥,危及生命;若咽喉部感染向上蔓延,波及耳、鼻,可導致急性鼻炎、鼻竇炎、中耳炎;向下發展,可侵犯氣管、肺等下呼吸道,引起支氣管炎、肺炎……
李雲英説,要及時積極治療咽喉炎,從病因上需要避免粉塵、有害氣體等的刺激;糾正不正確的發聲方法,避免過度用嗓。同時也要積極防治鼻及口腔的慢性炎症,清除病灶、加強身體鍛鍊,增強抗病能力。
那麼,如何預防咽喉炎呢?李雲英提醒,生活上的“自律節制”是很重要的。第一個基本要求就是戒煙戒酒、遠離二手煙;其次是儘量避免飲用咖啡、酒、濃茶和碳酸飲料;另外還要保持良好的起居習慣,不宜過度疲勞,保持心情舒暢。工作和居住環境好維持空氣清新和流通,改善室內過於低温、乾燥的情況;在粉塵、刺激性氣體的環境下建議戴口罩。
用嗓多的人羣,要注意護嗓,合理使用嗓音,避免大喊高歌、長時間講話用嗓過度,出現輕度發聲疲勞症狀要讓嗓子休息;教師應避免連續的課時安排,大課堂建議藉助麥克風等減少嗓音負擔。
李雲英提醒,長期頻繁發聲的職業人羣,如果有發音不當的困擾,建議接受專業的發音和康復訓練,耳鼻喉科醫生在這方面也能夠提供有效幫助。
養護咽喉要合理飲食
從養護咽喉的角度來説,要注重加強營養,適量進食奶類製品、精肉、雞蛋等;多食水果;多喝水,讓喉嚨保持濕潤;少吃或不吃酸、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及薯類、糯米類等難消化食物;三餐不要過飽,餐後不要立即躺下,睡前3小時不宜進食。咽喉病大多為陰虛火旺之證,忌油炸、油煎、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少食如牛肉等燥熱之物。
護嗓推薦五道茶飲
咽喉痛:金銀花15克、菊花15克、薄荷5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
咽乾:玄蔘15克、沙蔘15克、麥冬15克、蘆根30克、甘草10克。
咽喉異物感:柴胡10克、薄荷5克,紫蘇梗10克,合歡花10克、桔梗10克、甘草5克。
咳嗽痰多:桑葉15克、枇杷葉15克、龍利葉15克、陳皮5克、羅漢果15克、甘草5克。
聲音嘶啞:菊花10克、胖大海10克、麥冬10克、木蝴蝶10克、鹹竹蜂3只,生甘草10克。
以上茶療方煎水或開水沖泡後代茶飲即可。
再送五道秋季養咽粥湯
薄荷粥
做法:鮮薄荷30克(幹薄荷10克),粳米60克,先熬粥後下薄荷煮沸,調味服食。適用於咽痛咽乾者。
銀耳百合蓮子粥
做法:粳米200克,水發銀耳30克,百合30克,蓮子30克。量水煮沸,改小火煮40分鐘即成。適用於咽乾肺燥,心煩失眠者。
無花果瘦肉湯
做法:無花果5個,豬瘦肉250克,煮湯調味服食。適用於陰虛肺燥之咽喉部幹痛者。
石斛麥冬橄欖瘦肉湯
做法:石斛30克、麥冬30克、橄欖3個、豬瘦肉200克煲湯。適用於咽乾喉痛,聲音嘶啞者。
川貝冰糖燉雪梨
做法:川貝母粉3克,鴨梨1個,冰糖10克。將梨洗淨去核,把川貝母粉倒入梨中,再把梨盅放入蒸碗蓋好,在蒸碗中加入冰糖和少許水,隔水蒸約40分鐘即可。連梨肉、帶湯水一起食用。適用於咽乾咳嗽有痰者。
作者:周潔瑩 、胡嘉鴻、宋莉萍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軍
來源:廣州日報、光明網 圖丨本報資料圖片,攝影:袁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