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男子13歲得糖尿病27歲進ICU”登上熱搜,引發無數網友熱議。
(來自微博)
據報道,今年27歲的小夥小朱父母身體健康,但他在13歲時就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仗着自己年輕,他不僅不規律服藥,飲食也不注意,各種奶茶、碳酸飲料不離手,還經常熬夜、吸煙、暴飲暴食,最終因呼吸困難、意識模糊被送入ICU救治。
如今,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並且,年輕糖友出現併發症的速度更快,需要格外警惕。
Part 01
糖尿病年輕化五大原因
一項針對國人的調查顯示,每20個年輕人(18~29歲),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1]。除了遺傳,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還與以下五大原因密切相關。
NO.1
肥胖
生活越來越好,肥胖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研究發現[2],80%以上的2型糖尿病青年患者在發病時有肥胖,而老年患者中為50%。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輕人的肝臟和肌肉中的脂肪比老年患者高出3倍。
NO.2
飲食不健康
現在很多年輕人愛吃油炸食品、加工肉類(火腿、香腸、臘腸等)和含糖飲料等不健康的食品,而全穀物、果蔬攝入量不夠,這些都是引發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除此之外,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大量飲酒等也會導致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NO.3
活動量不夠
出門坐車,長期坐着工作,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時間長……當下,多數年輕人總是處於久坐少動的狀態,不僅導致超重肥胖率升高,還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NO.4
睡眠不足
很多年輕人喜歡熬夜打遊戲、追劇,也有些年輕人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熬夜。然而,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高血糖,進而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升高。
NO.5
壓力大
時下,不少年輕人為車貸、房貸奔波勞碌,生活和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精神總是處於緊張、焦慮狀態。
長期這樣,可能會引起血糖、血壓波動,內分泌紊亂,這些都會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
Part 02
早發糖尿病危害更大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與晚發2型糖尿病相比,早發的危害更大,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2,3]。
NO.1
β細胞功能下降更快
從生理層面看,年輕患者的胰島β細胞衰竭速度比中老年人更快,胰島素分泌量下降速度也更快。年輕患者β細胞衰竭率為每年20%~35%,胰島素分泌相比正常人減少55%以上。
NO.2
慢性併發症發生率更高
數據顯示,病程相同的情況下,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血管併發症發生率為11.1%,而晚發患者僅為4.9%。
此外,早髮型患者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的發生率也更高。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更長,β細胞處於高負荷狀態的時間更久,不僅會影響多臟器功能,管理起來也更困難。
NO.3
死亡風險更高、預期壽命縮短
研究表明,15~30歲之間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是普通人羣的3倍。
並且,糖尿病確診的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
Part 03
年輕糖友怎麼逆轉/控制血糖
年輕糖友如何控制病情?建議做到以下幾點[4]。
NO.1
減肥
對於年輕糖友來説,肥胖是一個重要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超重者持續減肥7%~10%,可以幫助控制血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通過減少熱量攝入和運動等方式控制體重,如果有必要,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用減肥藥輔助治療。
NO.2
調整生活方式
運動建議與健康年輕人相同,每週至少進行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減少久坐時間,將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限制在每天小於2小時,保證充足的睡眠。
NO.3
健康飲食
減少高糖、高脂、高鹽食物的攝入,比如含糖飲料、油炸食品、點心餅乾等超加工食品,增加蔬菜(每天吃夠一斤)和全谷雜豆的比例(佔到主食的一半),食物不要烹調地太軟爛,注意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
NO.4
嚴格控制相關指標
在沒有過度低血糖風險下,糖化血紅蛋白應控制在6.5%以下,每三個月監測一次。另外,糖尿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年輕糖友在血糖達標的基礎上,一定要嚴格控制血壓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而且糖友越早發現糖尿病,越早開始控糖,越容易遠離併發症的危害,越早獲益。
最後,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有家族史、超重/肥胖、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綜合徵、高血壓、血脂異常、使用激素及其他危險因素的青年人羣,尤其要及時篩查糖尿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以上這些,你都記住了嗎?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幫我們點點“贊”和“在看”吧!
參考文獻
[1] Wang L, Peng W, Zhao Z, et al.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326(24):2498-2506.
[2] Magliano D J , Sacre J W , Harding J L ,et al. Young-onset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 implication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2020,16(6):321-331.
[3]Khan RMM, Chua ZJY, Tan JC, et al. From Pre-Diabetes to Diabetes: Diagnosis, Treatments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J]. Medicina,2019,55,546
[4] Wong J , Ross G P , Zoungas S ,et al.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young adults aged 18-30 years: ADS/ADEA/APEG consensus statement[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22, 216(8):4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