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伏天后,高温高濕的天氣持續不斷,炎炎夏日讓許多人、尤其是需要長時間在室外工作的羣體感覺難以忍受。今夏,由於高温天氣的增多,我國多地出現“熱射病”死亡病例,相關詞條一度被刷上熱搜,給大家敲響了一記防暑降温的警鐘。引起熱射病的原因有哪些?什麼人羣易患?萬一中暑了怎麼辦?我們又該如何做好預防呢?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
中暑非小病 這些人羣需注意
熱射病,即重度中暑的一種,一般發生在高温高濕環境中,患者即使出現了輕度中暑的症狀也沒有在意,導致熱量在人體中持續積累,發生產熱、散熱失衡,核心温度(即臟器温度,可通過肛測法得知)超過40攝氏度,進而引發暈厥、昏迷等神經系統病症,肝腎、胃腸道等多臟器受損,最終危及生命。
熱射病分為經典型和勞力型兩種。經典型熱射病易患人羣為老人、嬰幼兒、有基礎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羣體,往往這類人羣身體調節產熱與散熱的功能較弱,酷暑對他們來説比較難熬。勞力型熱射病則是針對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因在高温高濕環境中長時間、重勞力工作而導致的嚴重中暑。
另外,正在發燒的人、甲亢患者等身體產熱高的人羣,燒傷後皮膚產生大面積瘢痕造成汗腺無法正常工作的患者等身體散熱功能差的人羣,比普通人更容易中暑,因此在防暑上需要給予更多重視。
輕症勿小視 儘早干預是關鍵
熱射病該如何預防呢?我們應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温高濕的環境中,日照最強、一天裏最熱的時段儘量減少外出,在室內也要注意通風、抽濕,待在悶熱的家裏不開空調、不通風導致中暑的老年人不在少數。
如果出現了輕度中暑的症狀,如胸悶、乏力、過度出汗、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體温升高(一般低於38攝氏度)導致的皮膚灼熱,或虛脱導致的低血壓、皮膚濕涼等,應儘快脱離高温高濕的環境,比如躲到空氣流通好的陰涼處,避免太陽直曬,進入涼爽的室內,然後做一些降温工作,中暑症狀就會有所減輕或自愈。
而如果有人因中暑發生抽搐、暈厥、休克等嚴重症狀,需要立馬將其帶離高温高濕環境,並幫助其降温,如解開患者衣物,往身體上灑涼水(水温在15-30℃),然後大力扇風利用水汽蒸發達到降温作用,有條件可將患者頸部以下身體放入冷水中(水温在2-20℃),通過浸泡來降温。在應對熱射病時,及時降温非常重要,若能在半小時內將患者的核心温度降到40攝氏度以下,將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和預後效果,減少神經系統後遺症的發生。
另外,在高温高濕的伏天裏,可以在家中備一些祛暑藥,能隨身攜帶當然更好,比如藿香正氣、十滴水、人丹等有芳香化濕、健脾開竅作用的中成藥,出現中暑症狀立馬吃上一些,就能幫助身體更好地調節,以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北京中醫醫院還根據四時八節為市民準備了應季的代煎中藥,例如三伏天的祛暑飲,守護大家安然度夏。
小心血栓病 大汗後切忌貪涼
大家都知道,補充足量水分是防暑降温中重要的一條。中醫講“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會造成人體津液的丟失,耗傷元氣,因此在儘可能避免大量出汗的基礎上,應多喝水,不要等感到口渴了再喝,口渴是身體發出的脱水或容量不足信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喝水要小口多次飲用,並少喝冷飲,尤其是在劇烈運動、重勞力工作導致過度出汗後,切忌大口灌冷飲,易增加血栓性疾病的發病率。
在炎熱的夏季,人體中的血管本就處於擴張狀態,活動後大量出汗易導致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上升、流動速度減慢,此時如果忽然喝下大量冷飲,或洗冷水澡、進入温度很低的空調房中,可能導致血管痙攣,或導致血管壁上已經形成的斑塊脱落與破裂,引發心梗、腦梗、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嚴重疾病。
另外,高温天氣中,人體氣血浮散於體表,內裏臟腑本就虛寒,如果過食冷飲,容易造成胃腸損傷,引起胃腸型感冒、急性腸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小貼士
光膀子不降温
反而吸收熱量
1.夏季炎熱會讓血管擴張,血壓降低,高血壓患者不可自行減藥、停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服藥的量,並每日測量血壓,觀察藥量變化對血壓造成的影響。
2.別以為光膀子能降温,當自然環境的温度高於體温時,人體會從外界吸收熱量,光膀子不但不能防暑,還可能增加中暑的風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穿輕薄透氣的衣褲,在防曬的同時儘量減少熱量的吸收。
3.不要看早晨氣温低就提前出門晨練,不少老年人睡眠時間短,就愛在五點左右甚至更早到外邊散步,此時自然界中植物積累的二氧化碳還未得到釋放,我們無法呼吸到“新鮮空氣”,最好還是在太陽出來後再外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曲志成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