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千千種,然而皆不出虛實兩型,中國人家喻户曉的,虛證、實證,腎虛了,上火了,他們都是什麼呢?本文講述中醫虛證與實證,溯源清流,明明白白中醫辨證那些事。
要問西醫一共多少種病?有人會説兩千多種,也有人會説三千多種。其實基因性疾病目前就有兩、三千種。隨着科技的發展,隨着研究生、博士生的畢業,西醫的病名數量還會與日俱增。但是要問中醫有多少種疾病?回答是:兩種,一種叫虛證,一種叫實證。虛證是內病,即體內陰陽失衡引起的。實證是外病,即宇宙間負能量引起的。
“證”和“症”
這兩個字看似一樣,實則不同。“症”是症狀,而“證”則是各種症狀所反映出來的人體內部動態平衡變化的根源和實質。
比如,感冒時會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咳嗽、脈浮等症狀,而這些症狀綜合在一起就稱為“風寒表證”。“辯證”是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症狀等病理信息進行分析,認識其病位、病性等本質,並作出病名診斷的思維認識過程。人體內部的動態平衡往往由兩個因素組成。一是人體的各種基本物質,如氣、血、元陰、元陽、津液等。二是各臟腑功能狀態,各臟腑之間能相互協調工作,就能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當人體的基本物質出現虧損或臟腑功能紊亂,就會出現各種疾病。所以,對疾病的本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人體基本物質虧損為主要原因的疾病, “精氣奪則虛”,稱為“虛證”。另一類就是以內外邪氣擾亂臟腑功能為主要原因的疾病,“邪氣盛則實”,稱為“實證”。
中醫的虛證
中醫有虛證、實證之分。弄不清虛實,你最好別碰補藥和瀉藥。中醫的虛實與我們生活中感覺到的虛實沒關係。中醫的虛證全是內在的,是體內陰陽失衡造成的。實證全是外因引起的。1“久病必虛”“虛則補之”青少年很少有虛證。人到中年以後身體會發虛。老年人一般都有虛的表現。另外,“久病必虛”,長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虛證。歸根結底,虛證是體質虛弱的表現,多數是由內因引起的身體不適,所以需要進補,“虛則補之”。對於虛證,我們後面有大量的篇幅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進行分型辨證,以及介紹各自進補的方法。2虛證的表現凡是有人出現不發燒,卻怕冷怕熱;或沒得病,卻懶言少語、疲乏無力;或不發炎,卻頭暈目赤、口舌生瘡、牙疼難忍;或沒壞肚,卻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狀,基本可以判斷是患了虛證。一般來説,陽虛的人怕冷,陰虛的人怕熱,氣虛的人乏力,血虛的人蒼白。得了虛證,解剖系統是查不出原因的,應當去看中醫。西醫壓根就治不了虛證。
中醫的實證
除了虛證,其他形形色色的症狀,在中醫眼裏大都被認為是實證。實證都有外部原因,有“外邪”入侵。1實證全是外來的實證全是外來的,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所謂不內外因,其實還是外因。傳統中醫把情緒影響,把痰,把飲食,把蟲等對人體的傷害稱為內因。把房室傷、金刃傷、湯火傷、蟲獸傷、中毒等稱為不內外因。三因括約,合併同類項後,中醫大家秦伯未提出了十三綱要,簡化了中醫的病因,減少了無謂的爭論。在明眼人看來,沒有外部設局或刺激,人的情緒會和僧人一樣穩定。説到底,情緒應歸外因。另外不內外因中列舉的某些因素,也缺乏硬邦邦的理由。尤其是蟲子,由於食用了殘留在食物中的農藥化肥,人們的肚子裏基本沒有蟲子了。按説殘留量應當列入外因。中醫對病因的提法應當改革,與時俱進。否則若抱殘守缺,將失去説服力。2“實則瀉之”中醫認為,對實證需要疏泄,所以“實則瀉之”。學習中醫,要記住虛、實的分類原則。任何一個病證可能是虛證,也可能是實證,更可能是虛實兼有,如體虛之人又招了外邪,就是虛實兼有。中醫的血瘀、痰飲、水濕等症狀看起來在體內,甚至有人將它們作為遺傳,列為先天體質。其實它們都是實證。瘀、痰和濕是近代人高發的疾病,既不屬於寒證,也不屬於熱證,應當成為當代中醫研究的重點。
判別中醫“虛、實”
另外判別中醫“虛、實”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從藥的性質上判別虛實。虛證可以進補,但實證不能進補。實證會越補越壞。血瘀、痰飲、水濕只能瀉不能補,故為實證。對於實證只能排泄、疏解。進一步講,如何給病邪以出路,如何儘快將邪排出體外,別讓病邪留在體內折磨自己,也正是甄別醫家醫術高明與否的試金石。中醫的陰、陽、虛、實、寒、熱、表、裏這八個字,是“八綱辨證”的精髓。陰陽為總綱,虛實反映了疾病的正邪鬥爭,寒熱反映了疾病的性質,表裏反映了疾病的位置。具體而言,虛證是內因引起的疾病,如陰虛、陽虛等。所謂“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要先看體質有否虛的內因。後面的寒、熱、表、裏四個字,多與實證(外因引起的疾病)有關,或與虛實兼有的病證有關。是實證,就要進一步區分是熱證還是寒證,是在表面還是進入到體內。古代中醫通常又把實證分成兩大類:寒證和熱證。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主要針對寒證。清代吳鞠通的《温病條辨》主要針對熱證。現代醫學定義的病毒性流感,屬於中醫的熱證。不論虛證、實證,這些都需要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定論。八綱辨證是臟腑辨證、經絡辨證、三焦辨證等其他辨證的綱,綱舉目張。整個中醫都是圍繞着虛證或實證展開的,中醫就是要解決人體中“虛虛實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