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敢説自己從來都沒有打過孩子。很多父母的想法是,“我也不想打孩子啊,但孩子就是不聽話,非要打一頓才老實”,我們暫不從父母的角度分析到底能不能打孩子,只從被打孩子的反應來聊一聊,打孩子可能會帶來哪些傷害。
如果孩子被父母打時,出現了下面這3種反應,有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父母就要警惕了!
1、父母打孩子時,孩子眼神中充滿怨恨,甚至還動手打父母
有的父母在打孩子時,會發現孩子看向自己的眼神中充滿了怨恨,有的孩子甚至搶奪父母的打人工具並還手的情況。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這很可能是因為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打罵,心理已經堆積了很多怨氣,無法排解出來,真的很可能因為一次的導火索,而鬧得不可收拾。如果父母仍然以“你居然敢還手”的想法繼續打孩子,很可能會造成讓人意想不到的悲劇。到時,孩子真的就是毀了。
一個總是被父母打且並沒有被“打服”的孩子,心理很可能已經扭曲了,他們的心中已經逐漸失去了對父母的愛,只剩下恨意和“復仇”。這樣的孩子,能和父母“對打”時就會對打,等到有一天父母打不動了,很難保證這些被父母打大的孩子不會將小時候捱過的打“回報”給父母。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恐怕父母后悔也晚了。
2、父母打孩子時,孩子不哭也不鬧,眼神中充滿恐懼
當孩子犯錯誤,你打他時,如果他默不吭聲,家長一定不要再打孩子了。因為當孩子默不吭聲時,他有兩種心理行為,一種是他心裏根本就不服家長打他的行為,長期以往孩子容易形成極端的性格,很可能會有打擊報復的心裏,這樣對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的成長影響很大。
還有另外一種心理就是孩子內心委屈,他不會表達,準確的説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或者説他和你説了他的內心想法和委屈,你也不會聽,他依然會捱打,索性説了和沒説一樣,所以他選擇不吭聲。長期以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破壞,不再願意相信父母,更嚴重的會讓孩子出現情感障礙,心理恐慌,甚至變得自閉。
面對孩子被打時不吭聲的行為,家長就應該停止打孩子,正確的做法是密切關注孩子的心裏動態,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一起去分析、解決問題,而不是衝着孩子大吼打孩子。
3、孩子由小聲抽泣變成了含淚假笑
明明12歲了,明明媽媽是個急脾氣,輔導孩子時,如果講了兩遍孩子都聽不懂,她就開罵了:“你真是像個豬一樣笨!”如果孩子還犯同樣的錯誤,她更惱火了:“你活着幹嘛,死了是造福全家!”孩子被罵得糊里糊塗,她就開始動手開打了。可是明明總是眼裏含着淚小聲抽泣,假裝嬉皮笑臉,
大人的言語“像豬一樣”“死了造福全家”,這樣的話已經嚴重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再動手打他時,孩子會感到自尊心已經被踐踏得一無是處。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他們不想在父母面前示弱,於是假裝成不在乎的樣子,眼裏卻噙着淚,臉上露出假笑的表情,這是孩子在父母面前乞求自尊的無聲反抗。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表現,父母一定要立刻住手,這種情緒發展下去很有可能為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埋下不良的種子。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正確的去引導孩子,用循循善誘來代替打罵。
1、溝通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孩子懂事,或許不是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家長的問題。很多家長缺乏與孩子的溝通,但溝通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2、理智教育孩子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更應該理智的去教育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犯錯,家長應該幫孩子找出原因並且改正,比發脾氣打孩子更有效。
3、家長可以找孩子的朋友、老師,去了解孩子。
家長應該多把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明白孩子想做的是什麼。爸爸媽媽也可以通過和老師溝通,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孩子或許在學校與在家裏,是不同的狀態,或許孩子在學校人緣關係很好,只是在家裏不跟爸爸媽媽説話。
打罵這種看起來有效的教育方式,就像凜冽的北風一樣,只會讓孩子心生逆反或者心生恐懼;但如果父母換一種和風細雨式的教育方式,可能就像温暖的南風一樣,能真正讓孩子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