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省多地發生點狀疫情。疫情當下,不少人特別關注身體的各種變化,總是懷疑自己生病?忍不住反覆洗手消毒怎麼辦?許多人還表現出緊張、恐慌、焦慮甚至抑鬱的情緒,其實這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那該如何自我調節這些不良情緒呢?
學會適度控制信息攝取
過量的信息導致人們的焦慮和恐慌。研究發現,增長的網絡時間和年輕人增長的焦慮存在關係,年輕羣體處於網絡疫情過度暴露的信息中,長時間的瀏覽更容易加深他們本來自然存在的情緒,這種加劇的恐慌情緒於己無益,還會造成心理應激、心理失衡、情緒失控等。因此,在網絡瀏覽信息時應該注意:傳遞積極情緒,控制使用時間,分辨信息真假。
否定“災難性思維”
焦慮會導致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佔據你的大腦,所以一個有效緩解焦慮的策略是: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思維方式,然後否認這種思維方式。比如,在特殊時期,早上起來感覺喉嚨有點疼就覺得要完蛋了。當你意識到自己大腦裏有這種災難性想法,就默默地提醒自己:是自己的焦慮誇大了這些想法,然後自己列舉出幾個原因,來告訴自己這些災難性想法並不是準確的,這樣做可以減輕你對災難性結果的預期。
嘗試去做一些可控的事
焦慮的根本原因在於想要掌控一些無法掌控的結果,對結果和自己表現的過度擔憂讓你的大腦陷入反芻性思維,要打斷這種無用的燒腦思維,就做一些當下可控的事,比如:閲讀、整理房間、鍛鍊身體、多喝水等。做這些事可以讓你重新找回掌控感,從無限循環的憂慮中脱身出來。
堅持運動獲取愉悦的心情
運動能有效地緩解焦慮。研究發現,運動時肌肉細胞釋放的鳶尾素不僅能促進脂肪分解,還可以進入大腦,促進神經營養因子表達。耐力運動,如長跑能促進大腦釋放神經營養因子,提高認知能力,減低焦慮、抑鬱等症狀。焦慮使人長期處於“戰鬥或逃跑反應”中,這時多進行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讓身體執行類似於“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釋放肌肉中積蓄已久的能量,告訴大腦:“已經‘戰鬥’或‘逃跑’了,威脅不存在了。”大腦因此可以放鬆下來了。
徐玉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