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儘管中風已經過去快3年的時間,但回想起那段時光,Udo Kischka教授依然充滿了無助感,被那種極度的痛苦、絕望、尷尬,甚至是羞愧感所震驚。

Udo Kischka教授曾是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臨牀神經科學系的腦損傷康復顧問,幫助過很多中風患者。顯然,他是這個領域的醫學專家。但當自己中風後,他坦言自己對這種疾病帶給患者的痛苦所知甚少。他意識到,只有真正瞭解患者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照顧他們。這段經歷也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進行了分享。

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中風發作,腦部損傷讓他行為反常

“從理論上説,我知道自己應該尋求醫療救助,但我沒有這樣做。如果其他人發生了這種情況,我會告訴他們立即去醫院。”事後回憶起來,他認為自己的做法並不明智,“而這可能就是腦部受傷對我造成的後果。”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自己躺在地板上,半邊身體癱瘓,一隻眼睛看不清。他根本不記得自己是怎麼跌倒的。這一刻,驚恐才真正湧上他的心頭。“那真是太可怕了。我無法動彈,也無法喊叫。”幾個小時後,妻子找到他並將他送往了醫院。

影像學檢查顯示,Udo Kischka教授的大腦右側基底神經節區域有大量顱內出血。剛入院時,病情還沒有明顯影響他的認知,他甚至還能和同事探討自己的病情,只不過,實際狀況超乎了他對自己的預判和想象。

Udo Kischka教授預判自己的左側肢體雖然出現功能障礙,但仍會有知覺。事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左側肢體彷彿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他的左半邊身子完全失去了感知,這讓他想到醫學院裏的那些屍體。

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經過一系列診斷和評估,Udo Kischka教授接受了藥物治療。在最初的幾天裏,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僅有的幾段記憶碎片也很是“扎心”。

他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動作,也分不清身體和周圍的環境。有一次,他以為自己把左臂舉起來了,但實際上是理療師抬起來的;他還曾錯把長靠墊當成了自己的胳膊,以為自己躺在地板上。中風對視力的影響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他以為只是一隻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會造成太大的干擾。但實際上要可怕得多。他看到一個令人不安的、邊緣呈紅色鋸齒狀的黑洞,當看人的面孔時,半張臉消失在這個“黑洞”中,就像恐怖電影裏的人物。

親身經歷的這種種感受,讓他開始懷疑,有多少患者有類似的奇怪經歷但又害怕説出來。

心理打擊和人格變化

康復期間,Udo Kischka教授回到了曾經擔任顧問的康復中心。在那裏,他曾經告訴中風病人,康復期間將經歷一系列的起起落落。事實是,低谷比他以為的更多,要不斷“從頭再來”。由於中風後許多功能出現衰退,在漫長康復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困難,感染、低血壓和精神壓力經常讓康復情況一籌莫展,也曾讓他和家人意志消沉。

比如,他有複雜的需求想要表達,卻連把頭擺正、坐下這樣最簡單的事情都難以做好,這樣的處境讓他感到脆弱和屈辱。當然,原同事細微、貼心的照顧讓他保持了足夠的尊嚴,不至於太尷尬。

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中風甚至還會“改變人格”。他的語言功能下降,交談能力變差,但卻喋喋不休地説個不停,言語發泄,根本不聽別人説什麼;要麼情緒不穩定,要麼病理性哭泣。這樣的性格與原來的他判若兩人,讓他的愛人感到擔憂,懷疑他是否出現了抑鬱症狀。

由於面部功能損傷,他還“失去”了面部表情,不能再用微笑回應家人,導致家人誤認為Udo Kischka教授對他們不再有感情,這讓他的家人們感到非常痛苦。

持續的疼痛和疲勞

很多時候,如果不是工作人員在他筋疲力盡的時候給予鼓勵,在他試圖過度活動的時候又及時制止,他可能會浪費更多寶貴的康復時間。

當經過漫長的康復訓練,他終於可以試着站立甚至慢慢走幾步時,他的肩膀和臀部又開始疼痛。儘管失去了觸覺,但他仍然有痛感,而且比中風前更強烈。而糟糕的是,醫護人員們顯然並不知道這一點,還以為打針時或抽血時扎左手他會比較不痛。

持續的疼痛讓他筋疲力盡,疲勞加劇;睡眠也受到干擾,疼痛讓他無法入睡,但醫院裏的噪音,夜間必要的談話聲和傳呼機的嗶嗶聲也讓他無法入睡,這一切都限制了他的康復能力。

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這段中風經歷,讓Udo Kischka明白,瞭解病人的實際經歷多麼重要。而以前,他卻恰恰因為具備專業知識而忽視了這一點。以往,他認為只要解釋了症狀、預後和治療方案,就可以最快地幫助和安撫病人及家屬。但或許,對醫生來説,要問病人的一個最關鍵問題是:他們到底遭受了什麼痛苦?比起專業冷靜的臨牀診斷,這更能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幫助,有助於他們找回自我感和目標感,而這些正是病人康復的必要基礎,是保持尊嚴、重鑄希望、擁有活下去唸想的必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

[1] Udo Kischka.(2019). Stroke: the doctor as patient.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2642-X.

[2] Neurologist "knew nothing" about brain injury until he suffered his own stroke. Retrieved June 22, 2020, from https://www.headway.org.uk/news-and-campaigns/news/2018/neurologist-knew-nothing-about-brain-injury-until-he-suffered-his-own-stroke/

[3] The neurologist who had a stroke. Retrieved June 22, 2020, from https://www.braininjury-explanation.com/life-with-brain-injury/stories-of-people-with-abi/the-neurologist-who-had-a-stroke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風會經歷多少痛苦?病倒後,牛津專家才發現自己“所知甚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