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辛、甘;酸、苦、鹹

辛:口嘗有麻辣或清涼感,能發散、行氣(使氣分流通)。一般發汗和行氣的藥物,即解表類藥物,多具有辛味,如麻黃、桂枝、葱白、生薑、白芷、薄荷等。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緩和、滋補等作用。一般能調和藥性的藥物及滋補性藥物,大都有甘味,如甘草、人蔘、黨蔘、當歸、生地黃、杜仲、百合等。

酸: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能夠止汗、止瀉的藥物,大都帶有酸味,如烏梅、五倍子、山楂、山茱萸、金櫻子等。

苦:苦味,有瀉火(指清火氣的作用)、清熱、燥濕(即苦味燥性的藥物能夠化去濕氣)、通泄等作用。一部分清熱藥和瀉下藥,多有苦味,如大黃、黃連、黃柏、柴胡、玄蔘、苦蔘、川楝子、蒲公英、穿心蓮、七葉一枝花等。

鹹:鹹味,有潤下、軟堅散結(能消散軟化堅硬的結塊)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結塊的藥物和一部分潤下通便的藥物,帶有鹹味,如水蛭、地龍、螻蛄、牡蠣、羚羊角、穿山甲、九香蟲、白殭蠶等。

此外,還有一種淡味。所謂淡味,就是淡而無味。淡味具有滲利的作用。一般能夠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物藥,有許多是淡味的,如上茯苓、滑石、金錢草、垂盆草,其滋味甘、淡。因為淡味的藥物沒有顯著的滋味,所以實際上雖有辛、甘、酸、苦、鹹、淡六味,習慣上仍叫做五味。

中藥辛、甘;酸、苦、鹹

病屬於寒,要用熱藥;病屬於熱,要用寒藥。

病輕的,就逆着病情來治療;病重的,就順着病情來治療;

病邪堅實的,就減少它;病邪停留在體內的,就驅除它;

病屬勞倦所致的,就要温養它;病屬氣血鬱結的,就加以舒散;

病邪滯留的,就加以攻擊;病屬枯燥的,就加以滋潤;

病屬急劇的,就加以緩解;病屬氣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斂;

病屬虛損的,就加以補益;病屬安逸停滯的,要使其暢通;

病屬驚怯的,要使之平靜。

或升或降,或用按摩,或用洗浴,或迫邪外出,或截邪發作,或用開泄,或用發散,都以適合病情為佳。

以上的這些具體的操作,目的就是要達到“以平為期”。使得身體達到健康的水平,陰陽平衡,就對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8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藥辛、甘;酸、苦、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