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跟娃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好多人表示,自己的童年兩大陰影:老師留的作業和父母的嘮叨。因為這都是必須完成的,作業要交,嘮叨要聽。父母的嘮叨就像緊箍咒一樣時刻圍繞在孩子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孩子非常不喜歡,還會產生“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即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久過強時,就會對一件事情出現不耐煩和逆反情緒

但從父母的角度出發,這是對孩子的教育和愛,想利用一切機會讓孩子理解自己的做法,聽從自己的安排,面對孩子的不耐煩、質疑、拒絕,只會讓家長加重嘮叨、講大道理的行為,因為他們認為可能是説服教育不深刻,所以孩子才不聽話

家長殊不知在孩子6歲以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12歲以後再嘮叨就是垃圾了。而這其實這正是“低層次父母”的表現,而家長還未自查。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説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所以給孩子講道理、嘮叨這種低層次教育行為,其教育意圖太明顯,孩子只能被動接受,所以父母不如帶着孩子去看見、去感受,遠比嘮叨大道理有力量的多。

當孩子面對父母的嘮叨出現“超限效應”時,家長該怎麼做呢?

一、換一個教育者,減少孩子的疲憊感

家庭中通常是媽媽管教孩子的時間多,爸爸相對於負責賺錢養家,表達愛的方式也比較含蓄,所以慢慢孩子會對媽媽的嘮叨和教育方式產生疲憊感,俗稱“油鹽不進”了,所以此時可以換爸爸和孩子溝通,相當於給孩子換了一種“教育口味”,畢竟孩子們不熟悉爸爸的行為方式,一切都是新鮮的,相信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接受和採納,但也要切記嘮叨。

二、停止所謂的嘮叨,適當讓孩子經歷挫折

我知道讓父母停止嘮叨幾乎是不可能的,嘮叨的出發點其實是好的,父母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達給孩子,不想讓他走彎路,可孩子不見得會接受,他總該要去經歷他的人生,才會刻骨銘心、感受深刻。

所以父母停止您的嘮叨,讓孩子在他自以為的路上前進,當他碰見挫折、受傷失敗後,為自己的錯誤買單,自然就理解父母的話,也就逐漸不再排斥嘮叨了

那作為1名一流父母又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父母以身作則、示範榜樣的力量

很多年前有一則公益廣告非常火:“媽媽端水為外婆洗腳,被兒子看到,然後只有3歲的兒子稚嫩的雙手端一盆水為媽媽洗腳,並且説到: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

這麼多年過去這個廣告依然深刻地在我腦海裏,相信也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的教育力量。不要以為同孩子談話、嘮叨他們、囑咐他們做事的時候才是教育孩子,其實在生活中父母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都是在教育孩子。還是一句老話:你想培養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是什麼樣的人。

二、增強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與其父母不停地嘮叨,徒增親子矛盾,不如利用機會培養孩子的眼界和格局。未來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眼界和格局,這就是一個人的軟實力,只有當孩子看過、瞭解過、感受過這個世界的繽紛與複雜,他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還有多少虛習的地方,才不會被眼前的景象和發展所侷限,人生價值才會越來越豐厚。

想要增強孩子的眼界和格局,瑩姨認為有條件的家庭就要帶孩子行千里路,多見大場面。如果經濟實力不夠強,家長可以讓孩子讀萬卷書!至於哪類書能夠增加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呢?個人認為就是正能量的勵志故事和名人傳記。讓孩子在名人的故事中獲得生活的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也能增加眼界,不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

這才是一流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不是隻關注於孩子的日常瑣碎生活,用嘮叨的方式將自己與孩子隔閡起來。父母的用心良苦我們都懂,其實對於長大後的我們來説,能聽一聽父母的嘮叨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但早少年時期的他們並不完全理解。

每個人都要經歷屬於自己的成長時期,父母的嘮叨是愛,但不嘮叨也是愛。所以請換一個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愛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6 字。

轉載請註明: 總跟娃嘮叨講大道理,大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