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你的稱呼,由“媽媽”變為“媽”,暗藏幾種心理變化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就算是再嬌弱的女孩子,在聽到寶寶叫出“媽媽”後,也會開始變得堅強,也就是為母則剛。
因為我們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變重了,之後的生活即使再艱難困苦,只要寶寶幸福快樂,就是母親們最大的慰藉。
可隨着年齡增長,很多孩子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是直接叫“媽”。母親們知道這是孩子長大的一種側面表現,但心底難免有些失落。
從“媽媽”到“媽”,是孩子和自己不親了嗎
彤彤有個5歲的兒子,今年才上幼兒園大班,可卻已經“長大”的跡象了,就比如他不喜歡媽媽在同學前叫他的小名。
“媽,在外面別叫我小名啦,同學會笑話我的。”彤彤聽到這話時滿口答應,心裏卻咯噔一下。
看着孩子遠去的背影,彤彤感慨兒子終於長大了,可一時卻不知該惆悵還是歡喜。
晚上,她就和老公説了這事情,老公也不知怎麼安慰,只得説男孩子都這樣,長大了叫媽媽太膩歪,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的。
彤彤這才安穩地睡了一覺,可第二天送孩子的時候又想起了這回事,回去的路上鼻子一酸,眼淚還流了下來,也不知是因為開心還是難過。
看似一字之差,其實反映了孩子的大變化,從“媽媽”到“媽”,不止是稱謂的改變,往往還暗藏幾種心理變化。
1)語言系統更完善
4-5個月的寶寶處於口語萌芽期,因而只能發出“媽媽”、“爸爸”這樣的音節,而3歲後的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多數語言,因此會選擇更簡單的詞代替。
2)獨立意識覺醒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次獨立意識覺醒。他們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獨立,就比如改變對家人的稱呼。
養育孩子就是一場目送他漸漸遠行的過程,因此孩子長大後,親子關係很難再像從前那樣親密是很正常的。
小嬰兒吃喝拉撒睡都依賴大人,但隨着年齡增大,很多事情都要逐漸自己掌握。除此之外,如果孩子還有其他方面的變化,家長要及時反省,判斷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教育方式也該有所變化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是家長的希望,但有些傳統觀念較強的家長,將自己沒完成的理想全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將孩子視作一種“附屬品”。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養成叛逆或唯唯諾諾的性格,沒有主張。所以當孩子人格開始覺醒時,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培養,這樣孩子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
孩子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長大後要接觸的不再只是家庭這一環境,他還要走進學校、走向社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家長們這時應該着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3)注意觀察孩子的變化
雖説養育孩子要學會放手,但畢竟是孩子,他們的三觀不夠成熟,而且也無法承擔責任,這是需要家長管控的。
因此,在大體的發展方向上,父母應注意把關和引導,發現苗頭不對趕忙糾正,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與孩子溝通的手段不要太強硬,否則很容易傷害到親子關係。
家長平時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認真傾聽他的想法,引導他的思維走上正軌,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父母能做的,就是提前培養好孩子的各項能力,幫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