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都換成鐵的了,鐵怎麼還是補不夠?
本文轉自:光明網
鐵是維持生物體生命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談及缺鐵,人們常聯繫到貧血,其實,貧血的“鍋”不能全給缺鐵背;而缺鐵的危害也不僅是貧血,妊娠期鐵缺乏將影響母體、胎兒和嬰幼兒健康。鐵如此重要,於是民間常有用鐵鍋烹飪、食用加鐵醬油、喝補血藥等補鐵的做法,不過,專家明確説,這些做法都是常見的誤區,科學補鐵應食補和藥補雙管齊下。
鐵的來源主要是食物
人體內鐵的來源之一是食物中的鐵,如動物的肝臟、腎臟、瘦肉、蛋黃、魚類,植物的豆類、蔬菜、水果等均含有較豐富的鐵質。專家指出,一般食物中每日含鐵10-15mg,平均吸收率為5%~10%,即每日可攝入0.5-1.5mg的鐵。第二個來源是紅細胞破壞後釋放出的鐵,其中80%重新用於血紅蛋白的合成,20%則儲存起來。健康人鐵的排泄量很少,成年男性平均每天排泄約1mg,成年女性由於月經、妊娠、哺乳等平均每天排泄約2mg。最終,鐵在人體內含量較少,健康人體內鐵的總量為3~5g,成年男性約50mg/Kg,成年女性約40mg/Kg。
貧血不一定是因為缺鐵
專家指出,持續缺鐵會導致貧血,但貧血不一定是因為缺鐵,因此出現貧血不能盲目“補血”,有可能無效,還會耽誤診斷和治療時機。人體內20%~30%的鐵以鐵蛋白和含鐵血黃素的形式儲存在肝、脾、骨髓等處。在鐵代謝平衡的情況下,儲存鐵很少動用;當人體缺鐵時,首先是儲存鐵被消耗,當儲存鐵耗盡後,繼續缺鐵時就會出現貧血。
貧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包含了許多疾病的症狀。例如營養元素不足導致的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造血功能不良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良好但紅細胞被破壞的溶血性貧血、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病貧血、惡性腫瘤骨髓轉移、白血病,紅細胞膜異常、紅細胞酶缺陷、血紅蛋白肽鏈異常等遺傳性貧血。發生這些疾病的情況下,化驗血常規時都可能顯示紅細胞數量減少或者血紅蛋白數量減少,但只有找到貧血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孕婦缺鐵後果很嚴重
孕媽媽的缺鐵首先危害自身健康,如體力和精力下降,抑制泌乳,對失血耐受性變低,容易發生休克,影響心血管系統運行等。專家表示,正常妊娠對鐵的總需求量約1000mg,但每日普通飲食供給並吸收量僅0.5~1.5mg,而人體內鐵的儲存量並不多,因此孕媽媽補充鐵劑十分必要。
補鐵要食補藥補雙管齊下
怎麼補呢?
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不良,如吃紅肉量較少或只喝湯不吃肉,以白肉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且補充的鐵劑量相對不足的話,就會容易缺鐵。一方面常吃鐵質豐富的食物,如每週2~3份動物血、肝臟,常吃瘦肉等含鐵豐富食物;另一方面促進鐵的吸收,如吃富含維生素C、果酸的新鮮蔬菜水果,避免濃茶和咖啡等阻礙鐵吸收的食物。
食物補鐵有幫助,但是不夠。建議小劑量補充鐵劑,每日10-20mg,且堅持每日補鐵效果好於間隔補鐵。口服補鐵藥劑最終為補足鐵儲備。開始口服的鐵首先用於製造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提高紅細胞的攜氧能力,有多餘的鐵才可能儲存起來,因此建議患者鐵劑治療中,當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至少持續4~6個月再停藥。
鐵劑的選擇上,硫酸亞鐵屬無機鐵劑,優點是價格低廉且吸收較好;葡萄糖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琥珀酸亞鐵等屬小分子有機酸鐵鹽,服用後會在胃酸作用下緩慢釋放鐵離子,對胃腸道刺激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