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家孩子是否也經常有這樣的表現:
一聽到打雷就嚇得躲到被子裏,不停地説“我怕”;
不敢一個人上廁所,必須要媽媽陪着;
晚上睡覺不願意關燈,説怕黑,怕鬼,怕怪獸……
為什麼孩子總説怕這個、怕那個,真的是因為孩子不勇敢、太膽小嗎?其實並不是的。孩子總説“我怕”的原因,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孩子的恐懼不是天生的,多半是後天受父母影響形成的。比如家長小時候被狗咬過,很怕狗,平時一看到孩子接近路上的小狗就條件反射地大喊:“別摸!危險!”這就會在孩子心中種下恐懼的種子,導致孩子以後看到狗,甚至其他毛茸茸的小動物都會害怕。
家長的恐嚇,讓孩子形成恐懼的想象當孩子調皮搗亂時,有的家長總喜歡用“再鬧就讓大灰狼把你抓走”“再不好好睡覺妖怪就來抓你了”來嚇唬孩子,試圖讓孩子聽話。殊不知,年齡尚小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還不足,很容易通過想象產生可怕的聯想,結果越想越害怕。
許多家長生怕孩子受到傷害,無時無刻不在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時刻提醒孩子遠離危險:“慢點兒,別摔着!”“太燙了,我來我來!”“小心,別弄髒衣服了!”可是家長越照顧,孩子的探索慾望就越被壓制。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周圍處處是危險的印象,也越來越膽小,不敢玩滑梯,不敢玩單槓,不敢和別人説話。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和引導,避免讓孩子產生害怕的情緒。
當孩子已經產生害怕情緒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接納孩子的害怕情緒
害怕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不僅孩子會有,成年人也會有。但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説“害怕”是膽小,為了讓孩子膽子大起來,父母總是説:“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子要大一點,你是個大孩子了。”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恐懼在父母眼中絲毫不重要,更容易加劇不安全感。
其實,孩子説“害怕”,是在向父母尋求幫助,這時家長需要做的,首先是充分理解孩子的恐懼心理,並接納孩子害怕的情緒。千萬不要説“這有什麼好怕的”或“不要怕”,換成“我在這兒呢,我會一直陪着你的”,讓孩子平復心情,放下戒備,在父母的關懷中消除害怕情緒。
- 疏導孩子的恐懼心理
家長可以利用繪本讀物,幫助孩子瞭解恐懼是怎麼一回事,讓孩子意識到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會感到害怕,很多人都有害怕的事物,這樣孩子會有被認同的釋懷。
同時家長需要注意,如果孩子害怕鬼、怪獸等一些不存在的想象事物,回答“世界上哪兒有鬼”“別瞎説,怎麼會有怪獸存在呢”是沒有作用的,家長不能要求孩子用成年人的思維客觀看待世界。此時家長可以做的是,讓孩子描述害怕的那個事物長什麼樣子,在做什麼,甚至可以讓孩子畫下來。
這種“脱敏療法”能幫助孩子直面內心的恐懼,同時家長需要明確告訴孩子“你很安全,爸爸媽媽會一直陪着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讓他們明白這沒什麼可怕的。
- 增加快樂的記憶
如果孩子白天經歷了不愉快的事情,到了晚上,黑暗就會加強他們的不安全感,並與白天的不愉快聯繫起來,讓孩子感到害怕。
所以,家長平時要多多陪伴孩子,增加親子互動的快樂記憶,讓孩子充分感受快樂的情緒,消減負面情緒帶來的恐懼和壓力。同時在睡前,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在卧室做一些睡前小遊戲,讓孩子明白卧室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等到關燈睡覺時,孩子就不會覺得害怕了。
想要讓孩子擁有面對恐懼的勇氣,家長首先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温馨、安全的環境。因此,當孩子説“我怕”時,家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找出孩子害怕的原因,並進行心理安撫和疏導,才能讓孩子充滿勇氣和自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