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進食事關人格形成,遵循“三不兩要”,讓寶寶愛上自己吃飯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視頻中,孩子坐在茶几上,孩子的右邊是奶奶,正一口一口給孩子餵飯,孩子的左邊是爺爺,正幫孩子舉着手機。孩子張嘴等餵飯,還時不時騰出手劃一下手機屏幕。
媽媽配字:爺爺伺候看抖音,奶奶伺候餵飯,我們只能瞪眼看,還不能説。
其實不少家長有這樣頭疼的現象,自己希望孩子自己吃飯,老人覺得髒寧願喂,還理直氣壯地説:吃飯遲早都學的會,這麼小的孩子吃的髒兮兮的幹嘛。家長再堅持一下,家庭矛盾就出來了。
也有的家長表示,孩子就是個飯渣,吃飯要靠騙,一邊玩手機一邊喂他吃,勉強能吃幾口。喂都喂不了幾口,還指望孩子自己吃?
那孩子是不是自己吃飯,真的有影響嗎?
孩子自主吃飯有利於寶寶建立獨立人格
我想自己吃
其實多數寶寶從七八個月開始,在給他喂輔食的時候,寶寶就會用手去搶勺子、抓食物或者扒碗,往往弄得媽媽手忙腳亂。
這個時候寶寶就開始表達了自主進食的興趣,寶寶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他在用行動表示:媽媽,讓我試試,我想自己吃。
如果這個時候就開始讓寶寶自己抓着食物吃,然後逐漸到拿着勺子吃,寶寶會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以及掌控感和價值感。而如果家長不斷地拒絕孩子自己嘗試,是在不斷地暗示否定孩子:不,你還不行。
我自己決定吃多少
英國兒童機構針對輔食期嬰兒長達一年的分析發現:寶寶獨立吃飯能幹均衡體重穩步發育,而家長強行餵飯情況越重,孩子體重標準健康值越低,還影響孩子的胃腸功能和生長規律。
自主進食的寶寶,吃完之後放下碗,媽媽通常會知道,哦,寶寶吃飽了。但對於餵飯的孩子,家長通常注意不到孩子自己的意願,拿着勺子在後面追,説:乖,再來一口。即使孩子吃飽了,家長依然是:我覺得你沒有吃飽,再來一口吧。
孩子連吃飯吃多少都沒有了自主權,更加喪失了吃飯的興趣。
哈佛大學的一項人腦發育研究表明,嬰幼兒期間進行自主的外部探索越頻繁,大腦各區域間的協調能力越強。
嬰幼兒期間,孩子能力有限,但是孩子仍在努力 地進行自主的外部探索。
這個階段,孩子非樂意自己做點事情,比如自己吃飯,換下的尿布自己拿去丟掉,甚至努力地自己抓起襪子往腳上套。孩子自主的事情越多,孩子鍛鍊的機會也越多,動作協調能力也越強。
除了給孩子帶來自信心外,也更好地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獨立”,自驅力也更好,孩子明白,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能做好。以後的穿衣、收拾玩具,甚至學習,都更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不需要家長一直催。
那想要孩子愛上吃飯,家長需要做什麼呢?做到“三不兩要”就可以了。
三不
不要批評、否定孩子
孩子搶勺子、抓碗、把食物撒的到處都是,這些都是讓媽媽頭疼的事。但是這個時候不要隨便批評孩子。畢竟,寶寶自己是在學本領,他的小手協調能力還沒有那麼好,別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如果寶寶正在嘗試自己把食物往嘴裏塞,那就鼓勵他,也許寶寶會吃的很慢,但給寶寶一點時間與耐心。如果寶寶無心吃飯,那就跟他説,寶寶看起來還不餓,那就等下再吃。
不要害怕孩子自己吃不飽
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自己吃,會吃不飽。其實孩子從生下來開始就知道飢餓,這是生存的本能。餓了要哭,要奶喝,看到媽媽會扯着媽媽的衣服湊過去。添加輔食之後也是一樣,孩子餓了就會知道要吃,而家長要做的就是,餐前不要給孩子零食,讓孩子有飢餓感,孩子更願意自主吃。
不要哄騙孩子吃
用手機、電視、玩具哄騙孩子吃,只會讓孩子養成沒有手機就拒絕吃飯的壞習慣。而且孩子一人吃飯,需要幾個人伺候,大人累,孩子會覺得我是在幫大人吃飯,更不利用自主進食的養成。
兩要
要讓孩子自己做主
添加輔食的信號之一便是孩子會表達自己的意願,不想吃的時候會把頭撇開。
所以從一開始家長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把頭撇過去表示不想吃或者不要再吃了,家長就要及時收走食物,而不是強迫孩子再嘗一口。
每個寶寶不同,有的寶寶天生給什麼吃什麼,有的寶寶比較挑食,要照顧孩子的意願,給孩子不同的食物或者不同的烹飪方式讓孩子嘗試。有位媽媽説,自己的寶寶不愛吃雞蛋,但做成雞蛋餅讓他自己抓着吃他就很喜歡了。
要引導跟放手
除了放手讓寶寶嘗試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
儘量讓孩子的吃時間跟大人保持相同,在吃飯的時候,讓寶寶坐在餐桌椅上,跟大人一起進食。家長吃飯的時候可以先用誇張的表情與動作來描述食物,哇:這個胡蘿蔔好起來好好吃,咬一口,哇,真的很美味。
誇張的動作跟表情很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有意願嘗試。
一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孩子最喜歡的小動物做榜樣做引導,因為這個階段孩子最愛模仿。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挑選這類型的繪本,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孩子不知不覺地把裏面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行為做榜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