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氣,必須穩!中醫定氣第一方,安定一身之氣,治虛咳久咳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健康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曾經説過,養生,關鍵是養氣。

氣,在我們身體裏頭有序地運轉,是維繫我們生命的基礎條件。

一旦我們的氣亂了,氣不穩了,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裏,我想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

話説有一次,我接到一個同學的電話,讓我幫他想想辦法。

怎麼回事呢?他遇上一個患者,有多年的慢性支氣管炎。可以説,他把能用的藥,幾乎都用遍了,效果都不算太好。

現在的狀態就是,患者整天不停地咳嗽,一動彈就咳嗽,或者説一有身體活動就上不來氣,伴隨胸悶、憋氣,咳黃痰,下肢還有些浮腫。

我當時一聽,腦子裏先有了思路。

  

等我見到本人,看到患者脈象虛浮,苔微黃膩的時候,更是堅定了我之前的想法。

我寫了一張配伍。方見——

蛤蚧30克,人蔘、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各6克,炙甘草15克、杏仁18克。做成散劑,每次取6克,每日服2次。

我説,先試試看,應該有效果。

結果,患者藥用一週左右,效果十分明顯,黃痰減少,下肢浮腫基本消失,咳喘緩解,可以放心地行走、活動身體了。

我同學十分驚奇。

看着他的表情,我就想笑。這難怪啊,他是學西醫出身的,中醫呢,懂一點,但是學得走馬觀花,也就那麼回事兒。

我告訴他:“你那點中醫課啊,白聽了!你沒看出來嗎?這是典型的肺腎氣虛、痰熱咳喘啊”!

他聽了,一臉懵。估計啊,這樣的名詞兒,他只是在腦海中有那麼一點點可憐的印象而已了。

我來説説這裏的道理吧。

  

首先説,我們身體裏的氣啊,和兩個臟器的關係最密切。一個是肺。肺主呼吸啊,喘氣用的。它還負責推動一身之氣在經脈裏面的運行。所謂説,肺為氣之主。其次,是我們的腎。腎,在肺的下面。我們的肺要想呼吸均勻,能把氣吸進來,靠的是腎的納攝之能。這就好比説,腎在下面拽着一根繩子,來遙控肺的呼吸。它用繩子一拽,肺吸氣就深入、綿長、平緩。如果腎不管用了,那肺的呼吸就表淺,就會喘促、咳嗽。所以中醫講,腎為氣之根。

氣的根,定住了,人體一身之氣就不亂。

就上面這個患者而言啊,顯然是多年的支氣管炎,傷了肺腎之氣了,導致腎不納氣、肺不主氣。他的氣亂了。具體説,因為腎氣虧虛,所以不耐勞作,只要一動彈就犯病。腎在下面抓不住氣,那肺的呼吸就喘促、短淺,形成虛咳、久咳。肺氣虧虛,不能運化和輸布津液,於是聚而成痰,藴積日久,就形成了痰熱,所以患者就苔黃膩,咳黃痰。由於肺腎兩髒都直接參與人體內津液的代謝,所以當肺腎不足的時候,津液代謝失常,導致下肢的浮腫。

而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肺腎虛弱,不能定一身之氣。故而氣機逆亂,諸證蜂起。

這組情況,在許多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身上多見。比如説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結核等等。臨牀多見。

  

這時候怎麼辦啊?想辦法,把肺腎兩髒之氣定住,不讓人那麼浮喘,同時化痰清熱。

我用的,不過是中醫裏頭著名的人蔘蛤蚧散罷了。它是中醫裏面的補益劑之一。認真學習過中醫方劑學的人,都瞭解它。其中的蛤蚧和人蔘,大補肺腎之氣,是用來定氣根、壯氣主的。杏仁,降肺平喘,茯苓健脾利濕,祛痰之源。桑白皮、知母、貝母清肺潤燥、化痰止咳。桑白皮泄肺降氣、通調水道,配合茯苓,利一身津液的代謝。這樣一來,就起到補肺腎、化痰熱、降肺氣而止咳之功。

因此我講,它是中醫裏頭的“定氣”第一方。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參考借鑑。這個配伍,目前也有成藥。但是我勸大家,務必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畢竟,它有一些寒藥,是治療痰熱證的。你要是肺氣虛寒導致的久咳,就不能這麼用。但是我相信,如果能夠辯證準確,這張中醫裏頭的定氣方,是完全可以幫助一部分人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的。尤其是老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對此更應該注意。

好了。就寫這麼多。最後,祝我的所有讀者,氣血不亂、一生康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