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説東山高,我言北海深。行家眼裏,沒有拳種,只有原理。我以前不懂太極,後來拜師學習。學拳和練拳,這是一事兩面。學東西,聽師父話,最好動動筆,寫寫筆記,加深記憶。學完拳,回去趁熱打鐵,好好消化,做到身上理解。內心得法,身上明白,這就進步快。功夫分內外,外學筋骨結構,內修腔勁功力,形成拳勢循環,最終內外合一。勢是什麼,勢是功的表現。譬如説,導彈有導彈的勢,航母有航母的勢,用途不同,但都具備實力。書法如是,顏體的勢,與柳體不同。行家看拳,不看招式,只看你成不成勢。身上成勢了,説明有功夫,沒勢就是空轉。勁不走空,唯有內功。譬如劈勁,手臂下劈,橫膈膜一撐,內壓塌縮,湧向後背,劈勁肘沉,後背張力極大。你看退步壓肘,內腔走前輪,內壓催張肋骨,帶動輪臂壓肘。高手用肋勁,比肘勁還明顯,肘沒怎麼動,都是肋帶着走。
民以食為天,拳以勁為道。勁不是死的,忌諱拿死力,規避局部憋僵。勁是流動的,時而松,時而緊,鬆緊總在弧上交替。這個螺旋,那個整合,弄清楚一件事,一個式子,究竟是什麼結構,到底練什麼。比如白鶴亮翅,兩臂打開做什麼?佔有四十五度斜線,肩胛夾閉下卸,與手臂做螺旋牽拉。白鶴亮翅練好,豎脊勁非常強,能明顯感到椎體校正,且張力極強。股溝掖藏,半坐不坐,坐骨找那個高凳兒,不架肘,肱骨擰下來,沉着,壓縮背闊肌,盆腔沉,四頭肌啓動,膝蓋穩住,膕窩大筋騰起,上領下墜一條線兒。閉胛卸胛交替,拔腰墜盆對立,這種結構要做出來。披身捶,帶有明顯擰絞勁,手臂擰,扣肩沉肘。肱骨與尺橈,一對反向螺旋關係,沒有這種矛盾,手臂勁還是直的。披身捶,腰力縱橫,縱在豎脊,橫在側腰鼓盪。抱着丹田,磨蕩背與肋,這是披身捶。這種捶法,不離腰力錯剎,轉腰四十五度,必有抱丹暗剎。小腹特給力,到點剎停,腰間陡然一整。
混元一氣,鼎內沸騰。練拳沒感覺,一是心不靜,體感燥亂,找不到門。二是不得法。一定要修內功,沒內壓運動,還是空泛的,於是只能拙力。練得好一點的,結構力很強,筋骨勁非常好。再好一點的,能用結構變化,訓練導引內壓,循環周身。小腹丹田運動,這是核心,丹田引發內動。內動,就是內壓運動。內壓是什麼,用手指插插肚子,側腰,人天生有股內壓力。人自出生,離開母體後,體內的一股密封力道。吊丹使內壓縱橫,旋腔使內壓盤活。通過意的導引,使腔壁運動,不必管內壓是何物,練好丹田,腔壁,筋骨結構,內壓會順應拳式,自然遊走。內腔運動,一直被人忽略。強調腔壁,因為腔壁筋膜最為豐富。摘開筋膜,內壓通過來,漫布周身。筋膜同樣遍佈周身,內有竅孔空間,這是內壓通路。目前國外研究,對筋膜認識很高,有解剖學實踐,甚至認為,筋膜是另一器官。我們的先祖,很早就發現,筋膜價值作用,尤其武學。太極拳,講究內圈帶外圈。練好腹腔自旋,進而利用結構,百十個式子,上千種勁別,變着方兒的,節節通關,使內壓成勢,周身導流循環,活化球狀勢能,這是混元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