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摔倒後,扶他起來還是不扶,家長該怎麼做,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健康

孩子出生都不會走路,慢慢的成長,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學習走路的時候,沒有不被摔過的孩子,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摔倒會用手張開,跟隨這孩子後面一步一步的走,但是父母也要知道,即使孩子學會了走路,也不影響孩子會摔倒。

那麼孩子摔倒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有的父母會直接跑過去,把孩子富起來,還有的父母會站在原地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其實孩子跌倒後對就兩種做法。

1.孩子摔倒自己怕起來,哭着找父母委屈

一般孩子會自己在摔倒後自己爬起來,然後找媽媽大哭一場,和媽媽撒個嬌,要媽媽哄哄抱抱,像這樣的孩子大多是性格比較脆弱的,因為還在遇到一點挫折就會想到找媽媽要安慰,假猴子那個如果在這個時候在對還説怪地面不平整,摔倒孩子了,等這樣的話,那麼將來孩子更容易養成推卸責任的人。

2.孩子摔的在痛也不哭

有些孩子,在摔倒之後,自己爬起來,即使身上摔破皮了,還也不哭也不喊疼,更別説找家長訴委屈了,很多父母會説這樣的孩子很勇敢,都會誇讚這樣的孩子。

其實家長不知道的,孩子越是這樣越説明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孩子自己內心認為,即使和父母説了也不一定會得到父母的安慰,所以孩子自己忍着吧願意哭要不願意説,着了孩子自卑敏感,做什麼事情也總是一副膽小怕事的樣子,家長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的這樣想法和做法,長大很難有出息的。

父母在面對孩子在摔倒之後,要不要把孩子扶起來呢?應該怎樣態度對待孩子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討論吧!

1.寶寶摔倒後,父母馬上把孩子扶起來

這種做法是大多數父母的做法,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看着孩子摔倒父母馬上會立刻上前吧孩子扶起來,如果孩子摔疼了,就會和父母哭鼻子,趴在扶的懷裏委屈着,這個時候,假猴子那個應該鼓勵孩子,安慰孩子。

還有的孩子,父母扶起來也沒有説什麼,也沒有哭,也不和父母委屈,這樣的孩子容易膽小,父母不要對孩子説什麼,也不要幫助孩子,要觀察孩子,看孩子的需求而定。

2.孩子摔倒了,趴地上哭父母也不上前扶

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學習走路沒有不摔倒的,如果上前把孩子扶起來了,孩子下次就會膽小,不感在學習走路了,但是孩子都摔在哪裏對着父母哭了,説明孩子在告訴父母,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這一個時候如果不上前幫助孩子,把孩子扶來,會影響孩子日後的性格的。

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分集中在摔倒這件事上

很多時候要哄孩子的時候,可以選擇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可以當做沒發生一樣,和孩子説,走吧我要去玩玩具了,如果摔得不是很疼的話,孩子就會忘掉這件事,迅速爬起來,跟着玩玩具去了。

或者是反問孩子“寶寶摔倒了很疼,那你覺得地板疼不疼呢?要不要幫地板吹一吹揉一揉呢?”用簡單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角度上,還可以藉機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讓他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父母經常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對日後做事情會有自卑容易拒絕別人的幫助,家長那個應該上前把孩子扶起來,並且文榮的語言鼓勵孩子,並且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二部是對孩子的摔倒視而不見,幫助孩子站起來成長是一天一天慢慢培養的。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讓自律這個理念在孩子的小心臟上深深紮根,所謂“自律”,説到底還是自我驅動,所以,“自律”“習慣”這兩點要在孩子剛剛有意識的時候,就教給他。

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最好在3-6歲期間,這時候,孩子剛剛發育出自我意識,迫切的吸取外界的知識,父母教什麼,孩子就會學什麼,孩子精力足,又肯學習,培養起來難度較低,可行度比較大。

等到孩子6歲以後,基本就步入校園,學校系統的教育會佔據孩子的大腦,每天都在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放學之後就沒有精力吸收更多了。

在教育方法上面,建議家長們從孩子最感興趣的卡通故事入手,通過繪本里的故事來將日常的行為習慣帶入,孩子願意聽,不知不覺的就領會了其中的道理,再加上3-6歲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理論+實踐兩者結合,更能促進孩子對好習慣、好品質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