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疾病的變化是錯綜複雜的,尤其是當其發展到嚴重階段以後,往往會出現寒熱矛盾、錯雜難辨的證候,即所謂“真熱假寒證”或“真寒假熱證”,臨證時,應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鑑別:
一.抓住反映本質的脈證①掌握病者的喜惡苦欲。病者所喜所惡、所苦所欲,多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揭示疾病的寒熱屬性,故為醫者辨證的要點。(在最後會就此處進行專門論述,可以靜心品讀)
②瞭解小便的顏色。凡真寒假熱證,小便必清白;真熱假寒證,小便必黃赤,所以小便赤白對診斷疾病具有很高價值。如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所指出的:“捷要之法,凡陽證似陰,外寒而內必熱,故小便血赤;凡陰證似陽者,格陽之證也,上熱下寒, 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為據,以此推之,萬不失一。”
③據脈象察之。真寒假熱證的脈象,必沉遲細弱,或雖浮大緊數,必無力無神;真熱假寒證的脈象,必滑數,按之應指有力。
二.四診合參欲認識疾病的本質,必須從辨析大量的臨牀現象入手,對四診所得資料作全面分析,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偽存真的辨證,才能抓住本質。如真寒假熱證,雖有面紅如妝,咽痛而幹,煩躁不安,或脈浮數無力等上部外部的假熱證,但必胸腹欠温,下肢厥冷,喜暖喜温,欲得衣被,小便清長,脈沉取無力,而有下部內部的真寒證象。真熱假寒證雖表現為四肢逆冷,面唇紫暗,但必胸腹灼熱,口渴,渴欲冷飲,喜冷惡熱,欲去衣被,小便短,脈沉實有力。
三.詳尋病史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才會出現假象,所以,出現假象之前的症情,對診斷疾病是十分重要的。故須詳問病者平素體質,治療經過及疾病變化等情況,從縱的方面進行辨證分析。如《傷寒論》中第389條:“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本條初因陽衰陰盛而吐利,其後因吐利,致津傷液脱,無物可吐下,而“吐已下斷”。從既吐且利到“吐已下斷”的發展過程,再結合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説明此乃陽亡液脱的重證,絕非好轉的佳兆,這樣就能為正確制定救逆措施,提供較客觀的依據。
......
回到第一條,病者所喜所惡、所苦所欲,多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意思就是根據病人的喜惡來辨別疾病的寒熱真假。《傷寒論》第11條指出:“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一般情況下,疾病內在的病理與外現的證候是統一的,即寒證則現寒象,熱證則現熱象。但是當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內在的病理與外現的證候又會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即當陰盛於內、拒陽於外時,可出現格陽、戴陽證,而裏熱熾盛,陽鬱不伸,又可出現熱厥證。本條則以病人的喜惡,辨寒熱真假,為臨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如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屬陰寒凝滯於內,虛陽浮越於外,故為真寒假熱證;如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乃熱極深伏,陽鬱不伸所致,故為真熱假寒證。程郊倩曰:“寒熱之在皮膚者,屬標屬假;寒熱之在骨髓者, 屬本屬真,本真不可得見,而標假易惑,故直從欲與不欲處斷之……情無假也。”
總之,本條“身大熱”、“身大寒”是表現於外的現象,而“欲得近衣”或“反不欲近衣”之喜惡之情,方為內在的本質。表面現象易惑易假,內在本質每多真情,故“欲得近衣”或“反不欲近衣”才是疾病的屬性所在,而為醫者辨別疾病寒熱真假的關鍵之一。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