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媽愛叨叨
有温度 有深度 有態度 寶媽們都在關注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前幾天,兜媽在小區裏散步時遇到了一對母女,女兒看起來3歲多的樣子,牽着媽媽的手一直在聊天,因為覺得有趣,我就駐足細聽了一會兒。
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從“荷花池裏的水會流到哪裏去”一直問到“天上的星星落下來會不會砸到人”,當媽媽耐心地幫她解答完畢後,母女倆又開始就“今天中午是吃平菇還是杏鮑菇”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對於一個三歲多的小姑娘來説,她的提問和詞彙量都足以令我有些驚訝,可細細觀察這對母女的溝通,我心頭疑惑頓解。
現實生活中,除去性格和病理的原因,很多父母抱怨自家孩子不會表達,説話有障礙,可反觀自己,除了工作就是玩手機,很少與孩子進行溝通,即使耐着性子與其聊天,往往説不到十分鐘就會被小傢伙們“不切實際”的問題惹得興致全無。
那麼,多和孩子説話的家庭和鮮少與孩子溝通的家庭究竟有何區別呢?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據調查,統計出了三個階層的家庭在“你每天跟孩子説了多少話”這個問題上,分別做出了哪些“努力”。
注:這裏指的是英文,換算為中文可能數字會略少一點。孩子聽到的是不包括電視機、收音機、機器人等機器傳來的信息的。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三歲前,一個高收入家庭每小時能夠對孩子説高達487句話,是貧困家庭的2.7倍。
3歲孩子的累計詞彙量,高收入家庭是貧困家庭的3.4倍;1年內孩子聽到的肯定詞彙,高收入家庭是貧困家庭的6倍;1年內孩子聽到的禁忌的否定的詞彙,貧困家庭是高收入家庭的2.2倍;4歲孩子累計聽到的肯定詞彙,高收入家庭是貧困家庭的6倍多。
多和孩子溝通的好處
1.神經元刺激孩子大腦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裏多達860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控制着我們的聽、説、讀、寫、看等各個功能。當孩子處在幼年時,可活動的範圍很小,各方面能力也不足,家長就可以通過和他們對話的方式來刺激他們的大腦神經元發育。
很多人覺得孩子太小時聽不懂大人的表達,説了也是白説,這是一種極為錯誤的想法。對於大腦來説,詞彙量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只要我們不厭其煩地在孩子耳邊“輸入”,總有一天,這些知識就會很容易地從孩子嘴巴里“輸出”。
2.提高孩子的詞彙量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有這樣一個情景:為了研究父母的語言輸出如何影響孩子的詞彙量,研究者給21個月的佩西佩戴了一個詞彙追蹤裝置,研究開始時,佩西媽媽一天説了1.3萬個單詞,小佩西説了2500個單詞。
漸漸地,媽媽增加了和女兒的聊天內容,媽媽一天的詞彙量達到了1.37萬,而佩西的詞彙量居然增加到了2800,相比之前,增長了13%,親子間的對話也從738句增加到了1022句,增長了38%。
很明顯,媽媽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詞彙量,如果這種習慣得以繼續保持,那麼佩西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更上一個台階。
3.對孩子的學業成就有積極影響
上個世紀,美國的兩位大學教授曾對一些1~2歲的孩子進行跟蹤觀察。他們在固定時間蹲守在這些孩子的家裏,記錄着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內容,包括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次數,説話時的情緒和語調等。
這兩位教授的觀察課題一直持續到這些孩子五年級,經比對得知:除去智力經濟條件外,課業成績越好的孩子,從前在家裏與父母交談的次數越多。這也使他們得出了結論: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極大地影響着孩子的學業成就。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1、給孩子展示的機會
當孩子處在學話期的時候,往往一個詞語他會反覆地説,此時家長不要去幹預,更不要覺得不耐煩,孩子一直重複一個詞是因為語言功能正在發展,孩子在鍛鍊的過程中也很開心。
所以當孩子想要去表達的時候,父母就要給他們展示的機會,鼓勵他們去説話,耐心當好一個“聽眾”就可以。
2、不給孩子貼標籤
許多爸爸媽媽抱怨自家孩子是個“小話癆”,並且當着親戚朋友的面也毫不避諱,偶爾幾句玩笑沒有問題,但隨着孩子長大,父母依舊這樣給孩子“貼標籤”,就很可能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影響孩子正常的語言發育。
3、鼓勵孩子回應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建議:當問寶寶問題時,最好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寶寶思考,不要很快就把答案揭曉。
在我們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有效地將消息傳遞到孩子耳朵裏,這個有效傳遞就是指孩子要對父母的問題進行反饋,比如和孩子逛公園時,看到池塘裏有小蝌蚪,父母就可以問孩子小蝌蚪的媽媽是誰?
此時,家長不要立即説出答案,要鼓勵孩子回應,如果孩子還沒説父母就提前做了,這會讓孩子失去想要説的願望,不利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
你每天和孩子説話多嗎?你覺得多和孩子説話有很明顯的好處嗎?歡迎將你的觀點分享給兜媽哦!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