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才知道,幫子女帶娃和不幫子女帶娃,生活是不一樣的
01
老人幫忙帶娃,似乎是鐵打的規律。
2019年,《中國青年報》對1943名有孩子的父母進行調查,發現90%的家庭,存在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情況。
2002年時,上海科學育兒基地對本地市民進行調查,發現99%的家庭祖輩參與了帶、養孫輩。
從現實來看,帶娃的事情,有的父母是搭把手,有的父母是代勞,還有的父母出力又出錢。也有一些父母,拒絕了帶孫,更多的是享受自己的生活。
一個人過了六十歲之後,生活的境況和帶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帶娃和不帶娃的區別很大。
02
自願帶娃的老人,享受了天倫之樂。
我的鄰居張叔,五十五歲就退休了。他的愛人,早退休兩年。
張叔從退休第一天開始,就承擔了帶外孫的任務。
他常常説:“現在自己身體好,也有退休金,家裏有孩子,才熱鬧。”
一晃,張叔就六十多歲了,外孫也上小學了。
每天一大早,張叔送外孫去上學,下午又去學校接送,樂在其中。
為了讓外孫提升學習成績,張叔還買了點讀機,自己也跟着學。
在傳統的思想觀念裏,我們都希望兒孫滿堂,幾代同堂。
老人帶娃,兒女回家的次數會多一些,團圓飯的煙火氣會更濃。平時,幾代人的交流互動會特別多。大部分的家庭,因為孩子在老人家,年輕人每天都會打電話問候,開啓視頻聊天。
有句話説得好:“就算是國王,其根本還是一個家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精神的寄託。如果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或者老人去兒女家幫忙帶孩子,生活會變得充實。雖然很累,但是內心很愉快。
很多老人,會有這樣的感悟,要是孩子哪天不在家,還很不習慣。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爭着帶孩子,誰都不甘落後。
03
被迫帶娃的老人,生活苦不堪言。
有調查顯示,65%的年輕人認為,父母沒有義務帶孫子;75%的年輕人説,沒有給“幫帶費”。29%的人直言“分文未給”。
總有一些老人,生活處於窮困之中。萬一還要承擔孫子的贍養費用,顯然是吃不消的。
另外,老人要帶娃,需要好的身體,夫妻感情要和諧。
我的三嬸,一輩子生活在農村,沒有什麼積蓄。好不容易把兒女養大,又接到了帶孫的任務。
為了讓孫子享受好的教育環境,兒子在縣城買了房子。三嬸順理成章就進城,做了兒子家的“保姆”。
三嬸總是擔心三叔在老家過不好,家裏的菜地沒有人管,因此不得不兩頭跑。
有一天,三嬸回了農村,下午錯過了班車,導致孫子沒有人接,兒子非常憤怒。
老人都不糊塗,無償帶娃、拖着不太好的身體帶娃、被逼帶娃,都是很難受的。只是擔心自己以後沒有人養老,不得不順從,就是被兒女責罵了,也只能忍着。
家庭關係,是一種混合關係,其中包括了金錢、感情、意願、矛盾等。
當利益看得比感情更重的時候,誰都不舒服。尤其是一些年輕人,認為老人應該帶娃,沒有商量的餘地,讓老人很為難。
看過這樣一段話。
假如一個人總是和生活對抗,就會特別痛苦。就像一頭豬,每天被關在黑暗的豬欄裏,看到有人來投食,就“熱情”地走過來。
顯然,豬的“熱情”是逼出來的,因為它還想活久一點。
要懂得“強扭的瓜不甜”,誰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父母幫忙不幫忙,得問一問父母的意見。
04
不帶娃的老人,生活很單純,也許需要面對兒女的各種挑剔。
為什麼老人不願意帶娃?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幫兒女,而是他們真的很累了,需要好好休息,追求詩和遠方。
另外,幾代人之間,存在思想上的差距,教育的觀念也不一樣。很多老人思想落伍了,也沒有辦法教育好孫輩。
因為帶娃,婆媳關係會更加僵化。婆婆要這樣做,兒媳要那樣做,誰都不服氣。正所謂,好心辦壞事。
當老人拒絕了帶娃之後,兒女、媳婦、女婿也許會説一句:“養老不要找我。”
沒有了孫輩的鬧騰,耳根清淨了,老夫老妻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因此生活的質量變高了。從長遠來看,還得準備一些錢,用來養老。
想一想,要是兒孫非常計較,硬是把“帶娃和養老”捆綁在一起,老人也是毫無辦法的。
有一部分兒女,理解父母的難處,説:“幫忙是情分,不幫忙是本分,不必抱怨。自己熬一熬,就過去了。”
05
帶娃不帶娃,孝順多半靠良心。
隨着時間的推移,老人總有一天,自己走不動,需要兒孫來幫忙養老。
是不是,帶娃的老人一定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呢?一報還一報,是一種説法,但是不會對等。如果兒女沒有良心,壓根就不會感激。
那些不帶娃的老人,遇到有良心的兒女,仍舊過得很好。或者老人有大量的錢財,兒女看在錢的份上,也會多加關照。
我的同學老張,常常説這樣一句話:“我母親,能夠照顧自己就不錯了。”
老張的母親,很多年前就患了痴呆,不僅不能帶娃,還變成了老張家的“老娃娃”。老張只能接受現實。
星雲大師説:“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
誰都不容易,家家都難,理解萬歲。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