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表示,過度的自由,易導致人們生活滿意度下降,及臨牀抑鬱症增多。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現在人們家庭條件越來越好,物質也越來越豐富,不少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只要他們高興,新衣服、新玩具幾乎都是成堆的買,但是,孩子擁有的越多,真的就越好嗎?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王姐結婚多年,在35歲那年經過多方努力,終於生下了女兒,一家人對這個唯一的孩子寶貝得不行,基本上是有求必應。
由於家裏的條件還不錯,日常王姐給女兒買東西既看質量也看數量,只要女兒看上了一件裙子,王姐還會再買幾套相似的款式,女兒喜歡某個玩具,更是毫不猶豫就買了,家裏光毛絨娃娃,都堆滿了一牀。
可是漸漸的,王姐發現女兒有些喜新厭舊,剛買回的玩具玩了沒兩天就又要買新的,有的甚至都還沒開封一直閒置在那裏。除此之外,女兒的脾氣似乎也變大了,不喜歡做的事情堅決不做,經常對父母大呼小叫,慢慢的也不愛與人交流了。
於是,王姐帶着女兒去看了一趟心理醫生,才驚覺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日常給孩子太多的物質滿足所導致的,對此,王姐後悔不已。
從王姐的事例可以看出,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物質,數量和幸福感並不能成正比。
父母給孩子提供太多的物質基礎,讓其處於過度的自由和無限的選擇之中,對專注力的形成,和自身性格的養成,並非好事。
俗話説“多則惑,少則明”,太多的選擇容易讓孩子陷入糾結與迷茫之中,導致其出現選擇困難,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不良情況。
此外,孩子太容易得到一件東西,會讓他們覺得是理所當然,因此容易養成自私自利,鋪張浪費和愛慕虛榮的不良性格。
無論是專注力的形成,還是性格的養成,對於一個人的一生都極為重要,如果缺失其中的某一樣,對學業、社交和工作都極為不利,可能會導致他們難有大出息。
有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隨機將孩子分成兩組,讓第一組從3個蠟筆中選擇自己喜歡的1個作畫,讓另一組從24個蠟筆中選擇1個作畫,結果第一組的完成的作品遠比第二組好。
美國學者認為,孩子的玩具數量應當控制在3-5個,既避免讓其產生自卑心理,又可讓其專注於玩一種玩具,激發創造力,其實這樣,小孩的幸福指數往往是最高的。
因此,父母在給孩子購買玩具的時候,不妨參考一下這份玩具清單:
日本一位心理學家曾提出,孩子每個季節的衣服最好在5套以內,户外運動及居家拖鞋最好不要超過3雙,而在秋冬和春夏,帽子各為一頂。
此外,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小孩子個子長得快,可能到了明年衣服就穿不了,因此,一個季節的衣服也不宜買得過多。
像上文中的王姐,日常工作繁忙,很少能有時間陪伴女兒,因此,就想通過給孩子買新衣服和玩具,來代替自己的陪伴,也為滿足自己的補償心理。
但是,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這些新衣服和玩具,也許能一時的轉移其注意力,但是等一切安靜下來,孩子卻仍處於孤獨之中。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特利梭提出的“精神胚胎”理論説道,孩子如海綿一般,通過不斷汲取周圍環境帶給自己的感知、體驗、互動,並隨着養分的增多而成長。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天”,也是他們接觸世界的入口,只要在父母的高質量陪伴下,才能更好的成長。
因此,那些企圖通過物質來代替陪伴補償孩子的父母,不如放慢生活的腳步,陪孩子聊一聊天,玩一玩遊戲,讓他們在愛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