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小男孩老是還嘴,不聽話還發脾氣怎麼辦
嗨,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我是你們的小可愛。
許多家長會發現,2歲,是孩子的一個分水嶺,一到2歲,孩子就由温順的羊羔變成了小惡魔,總是喜歡和爸爸媽媽唱反調,説什麼都不要,説什麼也不聽,還特別容易發脾氣,愛哭。憂傷,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孩子到了2歲,自我意識就慢慢開始萌芽,如果父母面對孩子這些“叛逆”,表現出一些消極的情緒,不但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還可能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甚至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糟糕。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如此的不聽話、愛發脾氣呢?為何樂而不為,大人們唱反調,瞭解了原因,我們才好去“對症下藥”。
小孩總是喜歡和父母説話、唱反調、不聽話還生氣,這是為什麼?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事實上,孩子從2歲起,自我意識就慢慢萌芽了,總是喜歡跟大人唱反調,這與他們這個時期大腦發育的特點以及自主意識的發展有關。
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理性思維尚未發展成熟,他們的大腦回路是直線的,他們不會像成年人那樣繞着圈想着怎麼説就怎麼説。享受自我探索世界的過程卻又能力不足。
與此同時,隨着這個階段兒童的語言能力逐漸提高,他們想要表達的任何思想都可以用語言來表達,這就像打開了另一扇通往世界的門。
因此,有時候,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並不代表他真的不想做,而是他在感受語言的力量,享受它帶來的掌控感。
但是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孩子能完全聽父母的話,完全不懂自己的想法,完全不懂任何事情。
父母可以在孩子跟父母還嘴、不聽話發脾氣的時候這樣做。
眾所周知,孩童不聽話、發脾氣,並不代表他真的不想按你説的去做,也許他正在享受能力成長帶給他的控制感,並由此獲得成長所需的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自強和獨立。
但是,每一個孩子在追求這種控制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兩大矛盾:一是想要探索世界,二是自己能力不足,導致在探索的過程中經常碰壁。
還有一對矛盾,他想遠離父母,不想聽父母的話,而是想自己探索、自己行動,同時又需要父母的認可和支持。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保護孩子這種探索慾望的同時,正確地引導孩子,正確地建立控制感,給孩子以安全感,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這段時間,同時適當地給孩子設定界限。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父母要保持情緒穩定。
穩定的家長情緒,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這也是實施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孩子會通過感知成年人的情緒,來做出相應的反應。
因此,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事,第一要做的就是保持情緒穩定,當遇到孩子發脾氣、哭鬧、和父母唱反調等不良情緒時,就該跟他們説。
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好的控制情緒的能力,學會深呼吸,冷靜下來,及時把自己從這些消極情緒中解脱出來,才能正確解決問題。尊重孩子,避免用
父母讓孩子做某事時,注意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不喜歡別人命令任何人,包括大人。
許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越是催促孩子,孩子就越不幹,偏愛和你唱反調,你就越不讓他幹,他必須得去幹。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跟着他們走呢?
你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也是需要尊敬的,需要大人的賞識。利用繪本,幫助孩子認清邊界和建立合理的掌控感。
父母可以在繪本中巧妙地運用故事,正面讓孩子認識到這些消極情緒,正確引導孩子去面對這些消極情緒,幫助孩子逐步建立一種合理的控制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給孩子一個清晰的界限,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是可以做的,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探索世界和能力不足之間找到界限。設定了界限後,家長就不能在界限內粗暴地干涉孩子做的事情多些耐心和理解,關注孩子這些壞情緒的背後原因,做到共情教育。
最好的教育,我們常説,是共情。但你知道麼?真教育,僅僅做到共情還不夠,共情之後,才是教育的起點。
在兒童唱反調時,要學會傾聽兒童不良情緒背後的動因,瞭解和體諒兒童,幫助兒童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做好同情心教育。
例如,當孩子不想洗澡,不想吃東西時,父母可以先看着孩子,問一問,媽媽就知道:“你這麼説是因為你不想現在就洗澡,還要玩一會兒,對嗎?”
“寶寶現在還不想洗澡,可是現在已經到了洗澡的時間了,媽媽都放好水了,如果寶寶現在配合,可以快點洗好澡,我們就可以再玩一會兒再去睡覺。”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配合你。
因此,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並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無論何時,共情只是教育的開始,只有幫助孩子表達出真實的想法和情感,我們才能進一步架起與孩子交流的橋樑,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好了,喜歡的關注我不迷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