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煙花三月
前天,在小區開超市的朋友跟我吐槽了一件事。
最近總有三個男孩頻頻光顧她家的超市,每次男孩們每人只買一元的小零食。
起初,朋友並沒在意,直到有次點貨,發現對不上賬,才查看了監控。
原來,三個男孩每次都會在買零食的同時順點東西,有時是一個小玩具,有時是一包卡片。
朋友想方設法聯繫上男孩們的家長,三家家長看到視頻的反應大相徑庭。
朋友不無感慨地説:“沒想到,孩子的一個錯誤,竟然輕而易舉就將父母分了高低。”
確實,同樣的錯誤,不同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層次立見高下,孩子的結局也必然不同。
無視,是摧毀孩子最簡單的方式
三男孩之一的林林,他媽媽得知此事的消息時,一臉不可思議,很堅定地説:
“我的兒子我瞭解,他不會偷拿別人的東西,一定是被另外的孩子帶壞了。”
自始至終,一句道歉的話也沒有。
結果沒過兩天,林林又故技重施,被朋友抓個正着。
這次林林媽無話可説,氣憤地甩下錢,推搡着兒子走了。
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
指的是一個看似輕微的過錯,如果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者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大的錯誤發生。
小錯誤往往是大錯誤的根源。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不加以約束,
孩子就不知其為錯,由小錯發展成為大錯,造成終生悔恨。
想起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事例。
小時候,男孩跟着媽媽趕集,經常看到媽媽在攤前挑挑揀揀,趁着攤主忙於應對其他顧客時,媽媽會順一樣東西放進籃子,有時是幾棵小菜,有時是一個水果。
漸漸地,男孩也學會了。
有一次他成功偷拿到一串葡萄,媽媽微笑着摸了摸他的頭。
他大受鼓舞,在這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小學時,他看到老師獎給優秀學生的本子上有個大大的“獎”字,他羨慕得不得了,竟趁沒人時溜進辦公室偷拿了一個;
中學住校時,寢室的同學時不時有丟錢的,和他有關。
步入大學,小偷小摸已經滿足不了他了,他開始偷竊手機、電腦之類的貴重物品。
最終,大學沒上完,他就被開除了。
他説,是媽媽毀了他的人生。
從他第一次偷拿一串葡萄,媽媽沒有制止反而讚許開始。
想起《我是演説家》中,齊豔豔警官做了一篇《少年犯罪誰之罪?》的演講。
她説:“在對青少年犯罪的工作研究中,我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因為家庭功能失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小錯不糾,大錯鑄成。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領路人的父母沒有給出正確的教導。
面對錯誤,父母不無視,不敷衍,孩子才有準則,有擔當。
仇視,會將孩子推得更遠
曉天是三個孩子中最大的,目前正上三年級。
曉天爸爸得知兒子偷拿超市的東西,上去就踢了兒子一腳,邊踢邊罵:
“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不爭氣的東西!
家裏缺你什麼東西了,你幹出這麼丟人的事!
我是不想管你了,走走我把你交給警察修理修理。”
曉天嚇得直退縮,邊哭邊喊着:“爸爸,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曉天爸爸的做法,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
安徽一個女孩跟着爸爸逛超市時偷拿了一個糖果,爸爸看到後非常氣憤,一氣之下將女兒帶到派出所。
女孩在警察面前哭着承認錯誤,並保證以後再不偷拿東西了。
孩子犯錯,父母不姑息,想用非常手段讓孩子長記性,以後不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的初心無可厚非,但是方式方法是否欠考慮呢?
赫伯特·斯賓塞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中説:
“如果當眾出孩子的醜,當着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很難立足社會。”
孩子犯錯後,內心本就恐懼,最需要的就是最親近之人的耐心教導。
這樣孩子才能卸下心理負擔,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走上正軌。
此時,如果父母把教育孩子的機會假手於人,一方面是逃避教育子女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會使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孩子可能自此不再相信父母,以後遇到人生難題,也不會向父母求助。
犯錯的孩子,是更需要愛的孩子。
聰明的父母,都會給孩子有尊嚴的愛。
正視,和善而堅定地糾錯,滋養孩子一生
面對同樣的錯誤,相比林林媽和曉天爸的做法,軒軒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級別。
軒軒媽先是詢問兒子偷拿卡片的原因,原來軒軒和同學玩卡片遊戲輸了,他想得到卡片給同學。
可是平時媽媽不贊同他玩卡片,他才做了錯事。
後來,軒軒媽帶軒軒來超市道歉。
軒軒先是給朋友鞠了一躬,然後説:
“阿姨,對不起。我不該不付錢就拿走卡片,我以後不會這樣做了。”
我和媽媽約定,從今天起開始撿廢品賣錢,把卡片的錢還上。”
軒軒不知道的是,其實媽媽已經偷偷把錢補上了,只是想用這種方法能讓他從中吸取教訓,為做錯的事負責。
朋友由衷為軒軒媽的做法點贊。
面對孩子的錯誤,媽媽和善而堅定地糾錯,孩子一定未來可期。
我的表妹和軒軒一樣幸運,有位有原則又有温度的媽媽。
表妹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陣迷上了吃跳跳糖,有東西在舌頭上跳來跳去,那感覺美妙極了。
可媽媽覺得小孩子吃糖多了容易有蛀牙,便很少給女兒零花錢。
有次,表妹趁媽媽做家務的時候,偷偷拿了媽媽10元錢。
沒過多久,媽媽就發現錢少了,但她並沒有動怒,而是心平氣和地詢問女兒:
是不是她拿的,並表示不會打罵她。
聽了媽媽的話,表妹懸着的心放下了,她如實告訴媽媽事情的原委。
媽媽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説:
“未經允許就拿別人的東西,這叫偷,自己家人的東西也不行。偷拿東西是非常不正確的行為。
以後你非常喜歡一樣東西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考慮的,或者我們一起想想怎麼得到它。”
之後的半個月時間,表妹每晚都為媽媽做手工坐墊打下手,以此將功補過。
表妹至今都非常感激媽媽對她和善而堅定的教育,讓她逐漸養成講規則、知敬畏、懂擔當的良好品行。
心理學家李子勳説:“孩子犯錯是一種發展需要。”
不曾犯錯的孩子,也是不容易長大的孩子。
父母唯有正視犯錯,才能化害為利,讓犯錯變成孩子的成長契機。
美國託德·帕爾在《犯錯沒關係》裏説過:
“小孩對待錯誤的方式都是從父母身上模仿而來的。父母如何對待錯誤,孩子便會如何對待錯誤。”
父母無視錯誤,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摧毀;
父母仇視錯誤,孩子會在憤恨中離父母越來越遠;
父母正視錯誤,孩子才能得到滋養一生的愛。
育兒路也是父母的漫漫修行路。
願為人父母的我們能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給孩子和善而堅定的教育。
願我們的孩子在錯誤中得到成長,一路成長一路蜕變,活出最自我的模樣。
—— End ——
作者:煙花三月,喜愛花草和文字,願帶孩子看遍山高水長、雲捲雲舒。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