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有毒習慣”吞噬孩子的未來,好父母不會視而不見
王小騫説:
中國有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沒有當過爹媽的人,總不以為然,而真正經歷過養育之後才會發現:孩子在童年中出現的“小問題”,最後都會成為他們人生裏的致命傷!
孩子的行為習慣看似不經意,若點滴積累,卻會拉開距離。
所謂“成功和失敗”,最大的分野,就是來自不同的習慣。
好習慣是開啓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大門。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5種習慣,那麼家長們,你應該引起重視了!
情緒上易燃易爆炸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育兒觀察類節目,被一個8歲小男孩的表現震驚。
這個叫做“默睿”的孩子,情緒一點就炸,只因受了爸爸的批評不滿,他開始向媽媽發脾氣:連拉帶拽把媽媽拖進自己房間,使勁攥媽媽的衣領,用力撞擊媽媽,以尖叫哭泣發泄自己的情緒。
孩子撒潑使性已然成為常態,媽媽的手臂上清晰可見孩子發脾氣時咬過的大塊淤青。
可是,被孩子攻擊的媽媽呢?
她始終好脾氣,不斷柔聲安慰孩子,卻因此更激怒了孩子:
“你就當你沒有兒子!”
孩子歇斯底里怒吼着,這哪裏還像一個8歲的孩子?
不高興了發脾氣,遇到問題發脾氣,受了批評發脾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五花八門。
但縱觀暴脾氣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背後:
要麼站着一位忍耐性極強的家長;
要麼站着一位以暴制暴的家長。
就像男孩默睿,他的媽媽習慣了長期忍耐,一邊受捱打一邊向孩子道歉;他的爸爸則不問世事,顧自坐在客廳刷手機,打遊戲,看視頻,直到媽媽招架不住被喚了進去,才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結束這場戰爭。
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節目中的8歲男孩,一開始他因為受責心情不佳,可是父母雙方誰都沒有接納他的情緒,不斷提醒他:你計較什麼?還不快去寫作業?
無法被理解的崩潰,成為孩子情緒失控的導火索。
家 長 策 略 :
遇到孩子發脾氣,家長怎麼做?
請先接納孩子,用簡單的信息標註出孩子當時的狀態和情緒,比如:
“你是不是生氣啦?”
“你是不是不高興啦?”
雖然只是一句話,但聽在孩子心裏,意味着父母能夠感受他此刻內心的體會,這是讓孩子情緒平復的基礎。
其次,允許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發泄。如果孩子無法冷靜,那麼允許他將脾氣發出來,給他一個宣泄空間,或者為他提供可以宣泄的工具,枕頭、沙袋……並告訴他:“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談。”
等孩子情緒平復,親子再交流,這樣的溝通方式更能解決問題。
行為上隨心所欲
隨意打斷別人説話、故意破壞設施、不聽指令行事、在公眾場合大聲怪叫、隨心所欲串門,不經主人允許亂翻東西……
如果細數熊孩子不懂規矩、沒有禮貌的作為,估計三天三夜都説不完。
教育節目《你會怎麼做》中,節目組就熊孩子話題採訪了一波路人。
“好想把他拖起來打一頓。”
“我特別想把他抓過來pia pia”
“親戚家的孩子不好講,只能忍……”
孩子天性好動可以理解,但是沒有禮貌卻令人心生嫌意。
這一點上,特別欣賞張亮的做法。
當年他帶兒子天天參加《爸爸去哪兒》節目,天天特別愛説話,時不時打斷村長講話。
對此,張亮白天看在眼裏,晚上則關起門來,開始了他的“張式”教育。
張亮將自己扮演成一個“話癆”,不斷打斷天天要講的話,用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天天切身感受到:隨意打斷別人説話,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做法。
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用“共情”的方式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張亮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的經典教育,值得父母們借鑑。
家 長 策 略 :
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
沒有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不懂禮貌。
這就意味着,父母們不僅要以身作則,更要隨時自省孩子的行為,讓他們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教孩子學會把控界線,遵守規則,亦是教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別忘了這個世界的不二原則: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
學習上不求甚解
關於孩子的學習問題,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的感慨:
“我家孩子其實挺聰明的,就是不太用心.....”
我也常常聽到不少孩子在考試考砸後的自我安慰:
“其實這些題目我都會做,就是太粗心了……”
所謂的“粗心”和“不用心”,看似偶然性,實則卻有一定的必然性。
對此,我一個做老師的朋友一針見血: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一句“我會了”給毀了!
朋友説,在她的課堂上,提問之後每次舉手最快的,嘴裏着急喊着“我會了!我會了!”的孩子,未必是真正懂得解題思路的孩子。
他們要麼一知半解,要麼不知所云,他們的回答常常停留在表面,無法剖析出問題內在聯繫。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做一道題,僅僅會那一道題……這樣的孩子,看起來思維很活躍,腦子很靈光,可成績總是上不去。
説到底,孩子在學習上缺乏鑽研的精神,而停留於表面的學習,只會讓孩子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
家 長 策 略 :
家長們,請不要再用“我的孩子很聰明,只是不太用心”這樣的話來麻痹孩子的思想。
因為,它會帶給孩子錯誤的認識:努力不重要,聰明更高級!
人有惰性是常態,培養孩子鑽研精神,就要從小讓孩子明白:勤奮才是成功的關鍵,而“趁早”是最好的時機。
遇到問題鼓勵孩子多深思,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細心、耐心、堅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難。
而當孩子體驗了小成功的喜悦後,及時表揚他,讓他明白:這就是他勤奮鑽研得來的成果,未來還會有更大的收穫。
行動上磨磨蹭蹭
起牀慢、刷牙慢、吃飯慢、走路慢……除了玩,孩子做什麼都慢,我到底該拿他怎麼辦?
孩子做事磨蹭,估計是無數父母心裏另一個隱痛。《一起出發吧》節目中,楊爍面對走路磨磨蹭蹭的兒子所表現出來的抓狂,簡直就是每個家庭中父母們的真實翻版:
“快!”
“要快!”
“你要跟上我的節奏!”
“如果先讓我踩到門檻,就從頭再走一遍!”
可即便楊爍催得很用力,孩子走路的速度卻並不見得快多少。
一個慢悠悠,一個急吼吼,牽着蝸牛賽跑,成為最好的畫面表述。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做事磨蹭,往往有兩大原因:
孩子天生氣質屬於慢熱型;
父母的管教方式過於精細、強勢。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做事磨蹭的壞習慣?
家 長 策 略 :
家長們請先放平心態來接納孩子的磨蹭表現,因為你越催,只會讓孩子越產生對抗情緒。
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教他“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規則意識,能夠讓孩子明白做事有先後安排。
在一定的限度內,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時間,孩子體驗過成為時間主人快樂感,才會更懂去珍惜。
當然,家長也要讓孩子自行承擔磨蹭帶來的後果,教訓與經驗共行,孩子才能學着自我改變。
健康上缺乏自制力
孩子小,自制力差,遇到好吃的,好玩的,就會“一意孤行”。
家長若過度寵溺,則會對孩子的健康帶來大隱患。
杭州10歲的男孩小偉,過了一個暑假,卻發現脖子和背弓着,怎麼都站不直了。
到醫院檢查發現,原來得了典型的“手機脖”,如果不及時進行矯正訓練,對頸椎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醫生詢問下來發現,原來孩子整個暑假幾乎都宅在家裏,除了學習,不是看手機和ipad,就是低頭看書,要麼躺在沙發上吃睡,不到萬不得已,根本連家門都不願意邁出一步,更別提運動健身了。
喜歡吃,就讓它吃;
喜歡睡,就讓他睡;
喜歡玩手機,就讓他玩手機……
毀掉一個孩子,只要事事滿足他就夠了。
家 長 策 略 :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心底最真摯的情感,可真正的愛,能“寵”卻不能“溺”。
俗話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孩子,如果因為無法自制影響了身體健康,那麼,還拿什麼去競爭?
規律的作息,適合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讓孩子學會自制自愛,才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曾説:“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也許孩子身上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要擔心發現太晚,從現在開始就幫助孩子調整糾正,那麼再晚也不遲。
好父母不會對這些“有毒”的習慣視而不見。
家長的每一分努力,都會讓孩子以更好的姿態邁向未來。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説”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