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秋天補得好,冬天病不找。”轉眼就進入11月,秋意濃厚,天氣多變,各種流行疾病如感冒、鼻炎、咽炎、哮喘等最為高發。此時,是該好好養生了,尤其適當進補不能少。但要注意,進補有學問,千萬別盲目,否則補再多都是白搭,身體還可能越補越傷~
01深秋千萬別做4件事,特傷身
1、肥甘厚胃貼秋膘
最近氣温下降,不少人每天變着法兒給自己大補特補,美名其曰貼秋膘。
但悟太醫要提醒你,如果只是純粹“以肉貼膘”,頓頓攝入過多脂肪,不僅無益身體,還可能加重胰腺和腸胃的消化負擔,招來肥胖、急性胰腺炎、腸胃疾病等。建議:
體重偏低、免疫力差、面色蒼白、怕冷、乏力的人比較適合貼秋膘,而多數體重正常的人並不需要。
貼秋膘可多吃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的食物,如蓮藕、山藥、芋頭、海帶、魚肉、大豆及豆製品、蛋類等。
2、不分温涼祛秋燥
秋燥有温燥和涼燥之分。一般來説,初秋多為温燥,主要表現為咽乾咽痛、咳嗽痰黃、舌苔薄黃、舌尖紅、少津等症。而深秋則以涼燥為主,容易出現頭痛惡寒、鼻乾嚥幹、痰少色白、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等情況。
若是沒有分清自身屬於哪種秋燥,盲目祛燥降火,有可能會因過於寒涼而損耗體內陽氣,導致免疫力下降。建議:
温燥側重甘涼濡潤,宜多吃銀耳、百合、葡萄、梨、獼猴桃、荸薺等食物;而涼燥側重温潤益肺,適合吃金橘、石榴、蘋果、胡蘿蔔、核桃等。
防燥,飲食上還要注意減辛增酸,儘量少吃辣椒、花椒、胡椒、葱、姜等辛辣食物。
3、過分秋凍
俗話説: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適當凍一凍,有助於提高人體對寒冷的耐受力,激活免疫系統活躍性,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不過,深秋冷熱交替頻繁,如果稍微凍過頭,有可能造成寒邪、風邪、濕邪入體,輕則引發感冒發燒,重則誘發鼻咽炎、支氣管炎、肺炎、肺心病等。
建議:一般來説,日照温度在20℃以上時,可適當進行秋凍,若氣温降到15℃以下,就應及時增添衣物;頸部、腹部、手腳部位不宜秋凍。4、晚睡晚起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有寫,“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説的是秋天應順應時令,避免晚睡晚起,以養育秋收之氣,調節精氣神。
建議:最好在晚上10點左右睡覺,可幫助收斂陽氣,養護陰氣。
02多做6個“一”,秋冬少生病
秋冬換季之交,晝夜天涼,天乾物燥,這時養陰可謂“重頭戲”。日常不妨多做以下6個“一”:
1、一個補腎果
那就是栗子!
中醫認為,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反胃、腹瀉,以及腎虛導致的腰膝無力等。另外,秋冬吃栗子,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老年人常食,有助防老抗衰、延年益壽。2、一杯潤肺茶
秋季蕭瑟,缺少水分,吸進肺裏的空氣也很乾。這裏,悟太醫給大家推薦一杯潤肺茶。
【杏仁麥冬飲】材料:杏仁6克、麥冬10克
做法:杏仁去尖,揀去雜質,放進沸水中略煮,待皮微皺時撈出浸涼水中,脱去種皮;麥冬洗淨、去雜質,和杏仁一起放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燒沸,再轉文火煮15分鐘,取汁飲用即可。
3、一碗止咳粥秋冬時節,人容易咽乾咳嗽,還可能上火,出現肺熱咳嗽。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喝點百合粥。百合味甘、性微寒,能夠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百合粥】材料:百合30克、糯米100克
做法:幹百合用温水浸泡一小時,將水燒開,百合和糯米放鍋中,再次燒沸後轉文火,煮至米爛粥稠,加適量鹽調味便可。
4、一個好午覺
秋乏來襲,人一整天都易感到昏昏沉沉。建議每天中午稍睡片刻,可幫助陰陽氣機的順利交接,既能補充上午耗散的陽氣,消除疲勞,還能養護心氣,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但有一點要注意,午睡時間以20~30分鐘為宜,最好別超過1小時。5、一個熱水腳
秋天夜間氣温低,晚上可做些放鬆身心的養生活動,比如泡腳,能夠刺激血液循環,温補腎陽。泡腳時,水量最好沒過腳踝,到小腿中下三分之一處為佳;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腳時長在15~20分鐘,人微微出汗即可。
6、一個醒腦穴
平日也可以做做穴位按摩,幫助提神醒腦,振奮精神。譬如,位於頭頂最中心的百會穴。此穴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常按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耳鳴、鼻塞、中風、痴呆等症。
取穴方法:雙手食指併攏放在百會穴上,順時針按摩約3分鐘,之後作點按約2分鐘,力度以有酸脹重痛感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