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醫對脾胃都十分重視,在《黃帝內經》中明確提到“人以胃氣為本”,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指出,“脾胃虛弱,百病由生”,後世醫家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由此可見,脾胃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也會出現疾病,而很多疾病其實與脾胃虛弱是有或多或少的關係的。
一般來説,提到脾胃虛弱,可能人們最直觀的印象便是不思飲食,或者是吃不下飯,然後就出現面黃肌瘦的現象。不過,脾胃虛弱的確會有一些飲食不佳和形體消瘦的情況。在中醫的理論基礎中,脾主濕,如果脾胃虛弱,就更容易招致濕氣,濕氣加重,又加上原本就脾胃虛弱,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極其常見,中醫稱這種情況為脾虛濕盛。
脾胃虛弱,濕氣還重,這無異於是雪上加霜,對人體的健康也會有影響。那麼,脾虛濕盛究竟有哪些臨牀表現呢?一般來説,會有胃口不好,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白膩,脈虛緩。如果遇到了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需要以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為調理原則。而流傳千古的經典良方——參苓白朮散就能恰到好處。
參苓白朮散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的一個經典良方,全方由“蓮子肉(去皮)一斤,薏苡仁一斤,縮砂仁一斤,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白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二斤,人蔘二斤,甘草(炒)二斤,白朮二斤,甘草二兩(炙),山藥二斤”等中藥組成,將這些中藥打成細末,裝瓶備用。每次使用時,取藥末二錢,用棗湯送服,如果是給小兒使用,則需要降低使用劑量。
參苓白朮散為何會有這樣的妙用呢?其實在於它的配伍組合。全方以人蔘、白朮、茯苓為君藥,主要起到益氣、健脾、滲濕的作用;以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為臣藥,其中山藥和蓮子肉重在健脾、益氣、止瀉,而白扁豆、薏苡仁重在健脾、滲濕。以砂仁、桔梗為佐藥,其中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桔梗既能宣利肺氣、通調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以甘草為使藥,健脾和中、調和諸藥。這樣搭配起來,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既能健脾益氣,又能降濁祛濕。
參苓白朮散的方藥組成,其實是在著名的中醫名方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化裁而成的。四君子湯和參苓白朮散都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但是四君子湯的亮點在補氣,是調理脾胃氣虛的基礎方;而參苓白朮散的亮點在健脾,還有滲濕行氣、益胃保肺的作用,是藴含“培土生金”的健脾滲濕的良方。
參苓白朮散的版本很多,但以《局方》記載的最為正統,在《古今醫鑑》《東醫寶鑑》《醫學心悟》中所載的參苓白朮散與《局方》所載的略有差異,其中也有不乏加入陳皮、藿香等行氣的中藥的,對於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的,作用會更好一些。還有一些版本中,忽略了用棗湯煎服的過程,其實大棗在全方中雖然不佔C位,但是大棗在補脾和胃、益氣養血方面的作用,卻不能忽視。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