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後反應越大效果越好?醫生提醒:警惕不良反應

用藥後反應越大效果越好?醫生提醒:警惕不良反應

藥品是用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特殊商品,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存在對健康有害的一面,即不良反應。

藥品不良反應是藥品固有的性質,是任何藥品都可能發生的。有傳言稱,用藥後反應越大,效果越好。這是真的嗎?

反應越大,抗腫瘤效果越好?

劉女士因患腫瘤進行化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食慾下降、脱髮、皮疹等症狀。家人和朋友安慰她:“反應越大,效果越好,忍一忍就好了。”這是腫瘤患者在化療、免疫治療等過程中經常會聽到的。

化療並不是“精準打擊”,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人體正常細胞產生傷害,引起不良反應。一般情況下,化療藥物的劑量加大,不良反應也會增加。從這個現象看,似乎“不良反應越大,化療效果越好”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化療反應與療效之間其實沒有相關性,化療反應大小與患者對藥物的耐受能力、所用藥物種類及劑量相關。

化療有沒有效果,在於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可通過複查腫瘤指標及影像學檢查,進行前後對比來評估療效。而通過化療反應大小來判斷化療效果,是沒有任何依據的。面對化療反應,患者不能“一忍了之”,應積極採取措施,以減輕不良反應。

免疫治療與化療的原理不同,療效與不良反應之間的關係也不可一概而論。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腫瘤,這是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之間的“戰爭”。免疫細胞殺傷力增強時,能殺滅更多腫瘤細胞,但殺傷力過於強大時,也會損害正常細胞。

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可涉及全身各個器官或系統,包括皮膚、結腸、內分泌器官、肝臟和肺等,相對比較少見。最新研究顯示,出現不良反應有可能預示着免疫治療的療效更好,特別是皮膚或內分泌系統所表現出的不良反應,與療效的相關性更大。不過,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與療效之間的關係,還需要更多臨牀試驗來證明。

服藥後出現痘痘、腹瀉,是身體在排毒?

小張因身體不適服用中藥調理,服藥後出現了腹瀉、面部痤瘡。她聽媽媽説,這是身體在排毒,藥物起效了。服藥後出現上述症狀,不能完全認定為“排毒反應”,應根據病情、藥物成分及功效來判斷。

中醫學認為,脾胃積滯或下焦濕熱的患者,用藥後可能會腹瀉,瀉後一身輕鬆,這是濕邪或熱毒等從體內排出的一個重要表現,即中醫治療八法中的“瀉法”;脾胃虛弱的患者,服藥後出現腹瀉,可能是對藥物不能耐受或用藥不當產生的不良反應。

因此,服藥後出現腹瀉是“排毒”還是不良反應,不能一概而論。患者因對藥物不耐受或用藥不當引起腹瀉,應及時停藥、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方藥。此外,服藥後出現痤瘡、皮疹等表現,往往是不良反應,患者應及時就診。

有反應,疫苗才有效?

注射疫苗後,李先生出現發熱、口乾舌燥、頭暈、乏力等症狀。朋友説,“這説明疫苗對你有效。”也有人説,“有反應才有效果。”這些説法不靠譜。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通過人工減毒、滅活等方法制成不具傷害力的生物製品。它可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如特殊抗體等。

從本質上説,疫苗也是一種病原體,只不過它的危害較小,並且能激發免疫系統,使機體自發形成相應的抗體。接種疫苗後產生的不良反應與疫苗產生的免疫效應沒有直接關係。按科學、合理的程序接種疫苗,即可充分發揮疫苗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免疫效果,並將其不良反應控制到最低。

藥品不良反應會給患者造成傷害,因此在用藥過程中應高度重視。但是,也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擔心不良反應而不敢用藥。

合格藥品的安全性是可以信賴的,大多數不良反應是可以預測和防範的。我國通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隨時隨地收集不良反應報告。通過大數據分析,當某種藥品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多時,就會及時公佈,以提高醫療機構和大眾的防範意識,促進藥物合理使用,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作者:祝德秋(同濟醫院藥劑科主任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唐聞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5 字。

轉載請註明: 用藥後反應越大效果越好?醫生提醒:警惕不良反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