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來了# 懷着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王經邦民國時期浙江名醫,因民國時期激進維新,反對國術,中醫也叫國醫,很受社會大環境打壓,所以很多民國中醫都未留文獻著作,生平不祥。
【醫案】
王經邦治一青年,下痢純紅,裏急後重,六脈洪數,用解毒清熱養陰
車昌前,年二十七歲,業商,住天台南鄉桃花莊。
原因:
暑穢水毒,互結腸胃,均從火化,醖釀成疫。
證候:
下痢純紅,腹痛,裏急後重,晝夜百餘次,溺短赤澀。
診斷:
脈六部洪數搏指,按之有神,舌紅苔黃。脈症合參,此乃暑挾穢,藴蓄於內,若不急治,防驟有腐腸之變端也。
療法:
以貫眾、銀花、玉樞丹解毒痢為君,芩、連、柏清熱為臣荷葉、生芍消暑斂血為佐,玉泉、竹葉涼解大渴為使也。
處方:
青子芩,川黃連,生川柏,生白芍,淡竹葉,鮮荷葉,玉泉散(鮮荷葉包),玉樞丹(研細,藥湯調服)。先用生貫眾,銀花,煎湯代水。
效果:
一劑病減半,再劑大勢已平。原方略減用量,加減生地、鮮石斛,清養胃陰而痊。
本案引自(《重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評析】
治療疫毒痢,首當在清解疫毒,脱離危險。最終輒以滋陰養血善其後,亦為不可忽視之事。疫毒如火,極易傷陰動風,治療不徹底,殘邪留滯,是為後患,因此疫毒痢之最後調養治療極為重要。
【痢疾簡介】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裏急後重為臨牀特徵。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牌脾胃有密切關係。病機為濕熱、疫毒、寒濕結於腸腑,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化為膿血,大腸傳導失司,發為痢疾。暴痢多為實證,久痢多為虛證。實證以濕熱痢多見,亦見於寒濕痢。而疫毒痢,因病勢兇險,應及早救治。虛證又有陰虛剌痢和虛寒痢不同。若下痢不能進食,或入口即吐,又稱噤口痢。對於口久遷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纏綿,往往形成虛實夾雜之勢,宜採取綜合措施,內外同治。痢疾的治療,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澀,熱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熱虛實夾雜者宜通澀兼施、温清並用,同時可配合外治灌腸之法,提高療效。對具傳染性的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應重在預防,控制傳播。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瞭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 @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