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當所有人都無法獨善其身的時候,醫療行業從業者更是首當其衝,拯救病人於危難之中。尤其是中國的醫護人員,在舉家團圓的春節時期,4.2萬人星夜馳援,背水一戰,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抗疫”答卷。
疫情在國內逐漸平息,然而廣大醫療機構卻時刻不敢鬆懈。作為醫療機構的管理者,既要為醫護人員和患者築好防疫“圍牆”,也要讓診療秩序逐步恢復常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新舉措的確立和推進,無不考驗着管理者的智慧。
作為地處北京CBD地區的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疫情之下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模式,闖出了一條頗具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日前,健康界對中醫出身的副院長侯小兵進行獨家專訪,從他的講述中不難發現,在疫情導致門診量鋭減之際,想要讓醫院挺過難關絕非易事。
防控院內感染築起安全“防火牆”
進入8月份,北京已經沒有本地新發病例,城市似乎恢復到從前的運轉狀態,但在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的時候,防控仍然是各行各業的重要任務。侯小兵直言,對醫院管理者來説,防控院內感染就像“頭頂懸着的一把劍”。在這件事上,自己沒有一刻能夠鬆懈。
“在醫院就診的都是抵抗力相對薄弱的病人,院內醫護人員是守護他們的人,這就要求在醫院這個環境當中,絕不能出現任何紕漏,一旦發生院內感染,後果不堪設想。”侯小兵説,防控是一道“防火牆”,醫院要為醫護人員和患者築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預約就診的患者都要經過三道“關卡”——實行三級預檢分診:患者在門口首先要提前出示健康碼,經過體温檢測合格後才能進入醫院,進入各科室分診台還要進行二次體温檢測,同時增加就診環節的三級流行病學問診。
侯小兵認為,作為負責臨牀各科急危重症的快速診斷,急診科的疫情防控工作尤其重要。為避免發生院內交叉感染,醫院將急診與門診大廳進行了物理隔離,設置了專門的通道。醫院還在輸液區、搶救區、留觀區和樓道這四個區域都增設了空氣消毒機,盡最大可能給就診患者更加乾淨的空氣。
在醫院裏,同樣存在較大病毒傳播風險的科室還有口腔科,這源於口腔科在治療過程中通常會會產生大量水霧、飛沫和氣溶膠,很容易將口腔內的病毒噴濺彌散到空氣中。為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安全,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口腔科中所有醫護人員都是全副武裝:面屏、護目鏡、防護服、手套……每個醫護人員都接受過專業的院感培訓,嚴格堅持“一患一診”和診室終末消毒,確保口腔科診療環境的安全性。
從預檢分診到醫護人員培訓,從消毒排查到醫療廢物處置,從疏導患者分散就醫到合理佈局就診區域……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始終在努力將防控的每一個細節落到實處,最大限度降低院內感染風險,保障醫患安全。
強化中西醫結合,千方百計吸引患者
如今,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日門診量和牀位使用率已經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50%,但病人就診量下降對醫院運營的影響仍然在繼續。做好疫情防控這個第一要務之後,管理者不得不考慮醫院持續運營問題。
“醫院鼓勵各個科室對病人應收盡收,只要患者有住院需求,病情也符合要求,都可以收治入院。”據侯小兵介紹,除住院患者外,胃鏡、腸鏡、支氣管炎檢查,以及口腔科治療,病人也需要進行核酸檢測,如此規定的作用在於打消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顧慮,那麼這就需要在檢測流程上進行提速。
目前,醫院的核酸檢測實驗室正在加速興建,初步計劃9月就可以投入使用。未來患者一小時內就可以收到核酸檢測結果。按照侯小兵的設想,核酸快速檢測會給病人帶來更多便利,從而留住病人。
吸引病人還需要醫院有明顯的自身特色。在治療新冠肺炎的過程中,傳統中醫再一次大放異彩。侯小兵堅信,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一定是未來醫學的趨勢,這也是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所堅持的發展道路。醫院會繼續守正創新,弘揚中醫文化。
侯小兵説,醫院所服務的病人大部分是轄區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醫院視提高轄區居民的健康水平為己任,保持中西醫結合特色則讓其是在大醫院雲集的北京立於不敗之地的戰略方針。
比如,醫院針灸推拿科在保持中醫傳統項目的優勢上,引進現代康復新技術,在疼痛性疾病及癱瘓疾病的治療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科室在開展針刺療法、灸療、罐法等傳統針灸項目以及各種推拿診療常規項目的同時,還開展了整脊推拿療法、振腹療法、立新七針等特色治療項目,並引進了超聲引導下的針刀精準治療技術。這些項目技術操作安全簡便,對很多疾病都有效,受到轄區居民歡迎。
堅持中西醫特色還體現在醫院人才梯隊搭建和科室管理上。在侯小兵的推動下,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都能找到更加符合醫院發展特色的成長路徑。具體來講,就是針灸醫生的專科化培養以及專科醫生的針灸化視野。
“針灸科醫生也要分科分工,比如偏重治療婦科病,就要多跟婦產科交流,未來朝婦科方向發展,去用針灸的方式治療盆腔炎、不孕症等疾病,同樣,西醫專科醫生也要學習中醫,要具備中醫視野,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自己懂得中醫知識,也能與針灸科等中醫科室的醫生配合好。”侯小兵告訴健康界,為了給患者提供完善的治療手段,醫院針灸科醫生會走出本科室,下到病區去治療,其他科室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是把患者分流到針灸科,這樣做不僅讓“患者不動醫生動”,流程簡化之後也讓疫後複診有了更大可能。
萬米高空救人,彰顯以病人為中心
中醫出身,在中西醫結合領域默默耕耘的侯小兵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在去年還結結實實地上過一次熱搜。
2019年5月12日,侯小兵搭乘飛機從北京飛往以色列特拉維夫,參加由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組織的考察研修項目。飛機起飛4個小時後,廣播突然傳來“機艙中是否有醫生,後倉有乘客需要治療”的聲音。聽到廣播,正在飛機上閉目養神侯小兵立刻沒了睡意。他迅速解開安全帶,沿着昏暗的過道來到後倉,看見一位老年女性乘客癱靠在座椅上,旁邊圍着一羣焦急的乘客和機艙乘務人員。
“您好,我是一名內科醫生,有什麼能幫上忙的嗎?”侯小兵上前向乘務人員表明身份。他了解到這名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突然感到胸悶疼痛難以忍受,含服兩次硝酸甘油片後,症狀緩解不明顯。
發病旅客面色蒼白,經過初步檢查,侯小兵認為病人可能是冠心病心絞痛發作。他立刻讓乘務員找出一排四人座位,將患者攙扶半卧位躺在座椅上,並拿來氧氣瓶給患者帶上面罩低流量吸氧,蓋上毛毯保温。隨後,侯小兵在患者雙側內關穴點壓按揉。約三分鐘後,患者輕輕睜開眼睛,表示自己胸悶緩解多了。侯小兵也感到患者雙手温度回升,他繼續給患者按揉穴位。
當時,飛機處在俄羅斯領空。經過初步判斷,侯小兵認為患者暫時沒有生命危險,便建議飛機繼續飛行,無需降落救援。
看到病人轉危為安,侯小兵才返回機艙。此時,他發現自己因救助患者而滿頭大汗。後來有人問他,在飛機上救人怕不怕擔風險?他説,救人是醫生的本能,那一刻,來不及想別的,心裏想的都是救人。
如今,身在管理崗的侯小兵仍然一心為患者,不僅自己會出小夜門診,也會在就診流程設置上設身處地去為病人和家屬着想。無論是做一名普通的醫生,還是醫院管理者,侯小兵都將中醫懸壺濟世的醫者仁心深深刻在心裏,以救治病人為己任,為更多病人解除疾病的痛苦持續努力。
來源:健康界
作者:李子君
好想法、好創意、好線索,
一經採用
即奉酬勞 50-5000 元
小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