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
兒童時期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最容易養成壞習慣!孩子自私、叛逆、磨蹭、暴躁、不合羣等負面人格的滋長,就是家長在這一時期對不良行為習慣沒有及時糾正造成的。
如果孩子有下面的幾種壞習慣,爸媽必須留心了,要及時給孩子糾正過來。
1. 重度沉迷手機遊戲
孩子沉迷手機,這估計是讓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很多家長孩子一鬧就給他玩手機,導致孩子養成了對手機的依賴性。家長本身就是個重度手機控,形成的家庭氛圍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一味的順從孩子的喜好,尤其在玩手機上,沒有原則和底線。
孩子長時間玩手機的危害很大,影響身體發育,造成視力下降,甚至有些孩子晚上玩手機會因為興奮而難以入睡。有些家長會説,自己很嚴格的要求孩子了,但還是沒有用。要我説身教重於言教,很多家長自身就存在不良的手機使用習慣。
玩遊戲可以,但要約定時間和規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這樣做,它會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孩子在完成約定時會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更高。
2. 要挾父母
孩子3歲前,哭鬧常常是因為餓了、渴了、身體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3歲後,孩子的哭鬧常常伴隨着一定目的。
尤其是當孩子哭鬧一會後,家長招架不住向他妥協,會讓孩子會覺得哭鬧是很有效的方法,屢試不爽,逐漸學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
這對孩子來説是一個壞習慣,因為他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一遇到不如意就哭鬧,最後只會變得越來越任性霸道。
所以説,如果你家孩子有這種苗頭,你最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經常輕易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是不是經常用物質獎勵誘惑孩子做一些事情呢?
3. 使喚爺爺奶奶
平時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對爺爺奶奶吆三喝四:“真是的,為啥不提前叫我啊?”“你怎麼這麼慢,別人家長早就來了?”“怎麼果汁這麼難喝啊?”……
孩子對老人吆三喝四時間長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會急劇膨脹,變得目無尊長,叛逆難管。等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控制。而且,孩子現在對爺爺奶奶的態度,就是將來對年邁的父母的態度。
這樣的孩子,目無尊長,對長輩毫無敬畏之心,越長大越難管教。而且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基本不怎麼孝敬父母。他小時候怎麼對待爺爺奶奶,將來也會怎麼對待年邁的父母。
4. 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個孩子只有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了對家庭的參與感、責任意識,才會覺得自己是家庭一員,才能體諒父母的辛勞,才能變得聽話懂事。
望子成龍的父母就應該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手,使其終身受益。
我們常説:言傳不如身教。嘴上教訓孩子千百遍,不如身體力行的演示給孩子看。你演示壞習慣,孩子就會受到壞的影響;演示好習慣,孩子就會受到好的影響,成就孩子一生,亦或是誤導孩子一生。因此在孩子面前,請時刻注意你的言行,不要給孩子播下壞習慣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