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愛“拆家”?恭喜你,可能養了個小天才
你家有熊孩子嗎?説起熊孩子,我沒想到的畫風是這樣的
1. “拆家”代表求知慾
熊孩子拆家未必是故意想要搞破壞,很可能是他們的求知慾作祟。你看到的是孩子弄翻了麪粉,撒的滿廚房都是。其實他可能只是想看看這個袋子為什麼這麼軟,踢一下會發生什麼變化。你看到的是新買的口紅被旋轉出來,塗得到處都是。其實他可能很好奇這個東西打開是什麼樣子,為什麼還可以扭動,這個紅色怎麼這麼軟。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觸摸、拍打、聞、舔,都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而已。他們顯然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
有時候你會覺得熊孩子的淘氣方式還挺別出心裁的。比如我同事家的孩子就用水彩筆在牆上畫了一扇大門。她説這扇大門通往未來世界,可以提前告訴媽媽她今天想吃什麼。又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歡把東西移位,重新擺放。這代表他們的意識中對這些物品的性狀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關聯和規律。很可能他重新擺放的順序就是按照他自己感受到的規律排列的。
拆家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這需要孩子的手腳非常協調,且大腦能夠很好的支配控制四肢。比如摔打、旋轉、按壓,這些動作都是需要身體有一定的協調性來完成的。而拆分、排序、組裝,這類複雜的動作,更是依靠大腦的思考之後得出結論才能完成的。正是有了這樣的協調性,才會有肢體非常靈活的運動員、雙手如同跳舞的演奏家、鬼斧神工的雕刻家等等。這些都是需要一個人有非常很好的肢體協調性。
1. 一定程度上的幫忙。這裏不是説“助紂為虐”,他拆家你也跟着拆。而是通過孩子拆家的行為探知他背後的意圖,搞清楚孩子究竟想研究什麼,然後為他提供更恰當的“試驗品”。比如我們小時候都很喜歡在大人包餃子的時候參與進去。這時候大人通常會給我們一小塊面,讓我們自己玩。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引導。我們可以通過揉捏這一小塊麪糰感受麪粉遇水發生的神奇變化,也可以練習揉捏柔軟物體的動作,順便還可以“借”一點餡兒自己包個餃子,鍛鍊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