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説“媽媽我怕”的時候,不要只顧自己説,先聽聽孩子説什麼
你有沒有這種體驗:害怕打雷閃電,天太黑的時候不敢獨自一個人走路,好像這種感覺在小的時候就出現過。為什麼幼時每次聽到風吹草動的都本能找媽媽?長大後部分孩子可以自愈,而有些孩子卻還是有心理陰影,這算是本能反應嗎?
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指出:人類天生對比自身強大的事物和神秘不解的現象懷有一種敬畏之情,而這種敬畏之情的本質就是恐懼。
所以説,孩童時期對某些事物產生恐懼是一種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孩子害怕也是在反應一種恐懼的心理,是比較常見的。且有調查顯示,90%的兒童在發育的某一階段都產生過恐懼反應。這種恐懼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
潛意識的影響
比如醫院就是大多數小朋友都非常恐懼的地方,不管是在繪本上還是電視上看到,對醫院的印象都是打針、輸液、疼痛等情景,導致每每想到去醫院就會感到不安,因此而產生抗拒情緒。
受社會環境、語言的影響,後天習得
為了方便教育,有些家長在嚇唬孩子時經常會説“再不睡覺,警察就會來抓你”、“不聽話就會有小怪獸哦”等等,在這些語言的“威懾”下,孩子慢慢也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恐懼,對家長説“我怕”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耐心傾聽,給予孩子理解
孩子表達出恐懼情緒時,家長的回應是最好的“安慰劑”。孩子説出“媽媽,我怕”時,不是回覆“這有什麼好怕的”,這無疑是給孩子的恐懼“雪上加霜”。正確做法是守在孩子旁邊傾聽他的訴説,體會孩子的感受,這樣才能讓孩子把恐懼充分表達出來,找到恐懼的根源。
2、無條件地接納,恐懼並不丟臉
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豐富的多,很多在大人看起來並不害怕的事物,在孩子眼裏則會被放大。當孩子求助家長時,我們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媽媽在呢,會一直陪着你”。接納孩子的不安,讓他感受到跟媽媽在一起是安全的,這樣才能放下防備。
3、正確引導
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處於不斷積累的過程,當遇到陌生的事物和環境時產生恐懼是很正常的,而這之後我們可以多帶孩子去了解科學常識,讓孩子正確的面對恐懼,最後他們會發現原來恐懼是可以得到解釋的,恐懼得到克服。
多一些積極、正面的回應,會讓孩子逐漸克服內心的恐懼,健全的心理才會讓孩子勇敢的成長。
各位父母,你有什麼童年陰影嗎?當孩子害怕時你會怎麼做?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真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