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信任父母,是親子溝通的基礎,這三種表現,説明孩子信任父母
社會學家扎克説: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有信任才會有溝通。而孩子信任父母,是孩子願意跟父母溝通的基礎,父母與孩子的順暢溝通,卻是解決親子問題的最好辦法。
而孩子的哪些表現,表明孩子是信任父母的?
一、孩子遇到事情,先告訴父母。
在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智齒》中,有這樣的一件事:
女孩梁新被同學合夥栽贓陷害,被冤枉偷同學錢包。老師把她帶去辦公室後,她第一時間説:“我要給我父母打電話”。
老師聽到這話時,心裏一愣,因為一般學生遇到這種事,最怕老師找家長告狀。沒想到梁新卻主動提出通知父母。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説,有壓力,人的基本反應是尋找合理的解決方法,這需要表達和溝通。孩子可以傾訴的第一對象就是父母。
可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在被同學欺負都不告訴父母,或者遇到困難,也憋着不對父母説,為什麼呢?
當孩子在外面跟別人發生了矛盾,臉也被抓破了,孩子回來跟父母訴説自己的委屈,這時,父母是什麼態度?有很多父母不但不安慰孩子,反而還責怪孩子在外面惹事。
你如果是這個孩子,再遇到事情,你還會向父母説,去自找被罵嗎?答案是你肯定不會。
“親子之間的根本問題,很多時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心理研究表明,當孩子的感受被父母忽略或者否定時,他就會產生困惑或者憤怒的情緒,孩子在這些消極情緒的驅使下,會選擇不再信任別人,迴避交流。
父母應該怎麼做?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書中寫到:
如果我們傾聽我們的孩子的專注程度和認真態度,就像聽一個偉大的演講家演講一樣,我們就等於贈予了孩子一件珍貴的禮物。傾聽孩子的心聲,重視孩子的意見,會讓你在與孩子進行有效交流的過程中如魚得水、順暢自如。
因此,父母傾聽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自己的人,從而會信任父母。
二、在父母面前流露真實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能在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情緒,尤其是憤怒、沮喪、失望負面情緒時,説明是信任父母的,他知道即使自己情緒再不好,父母也不會責備自己,父母也會接納自己情緒。因而,孩子可以任意地在父母面前流露出情緒。
就如:孩子受了傷,有的孩子即使再痛,他會忍住不哭,而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哭出來。哭是是一種信任,哭的孩子心裏知道,只要一哭,爸爸媽媽就會過來呵護他,父母的這種愛會減少孩子心理疼痛和不安。
而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總是壓抑着自己的真實情緒,不高興、傷心、憤怒也不敢表露出來。因為孩子知道如果表現出來,有可能得到的是父母的譏諷和嘲笑。
三、孩子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當孩子信任父母,願意跟父母隨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説明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親密的。
而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只要孩子跟他説的想法,他認為不對或不好,就立刻打斷孩子的話,並且教訓起孩子。這樣,孩子會離父母越來越遠,從此以後對父母關上心門。
有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目前只有38%的家長能夠經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並且具有比較多的語言交流。能夠經常和父母談心和溝通的孩子,心理大都比較健康,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比較理想。相反,缺少和父母交流的孩子,學習成績就比較差,也比較容易出現心理上的疾病。
劉墉在《劉墉談親子關係與溝通》書中寫到:在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父母的話,孩子樂於聽;孩子的話,父母懂得聽。
兒童心理研究者認為,孩子更需要被傾聽。對父母來説,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他們的煩惱,想法和感知他們的心情,是親子溝通的關鍵。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肯説》一書中講到:
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敍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間,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保持親子關係的溝通順暢,父母才能瞭解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孩子,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父母跟孩子保持暢通,最關鍵的問題是孩子對你的信任。
父母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的表示,都能換來孩子深切的信任。父母絕不要在“心靈層面”傷害孩子,而要時時向他們證明父母的關愛之心,就會營造出信任的氛圍,最後贏得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