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不耐煩嗎?家長可以嘗試這些方法來幫助孩子提高

有些孩子急脾氣?只要不滿足他的要求,就哭泣、生氣,撒潑打滾?

而這些急脾氣的孩子,往往還有另一個習慣,那就面對父母對他的要求,可能就是拖延和各種磨蹭。

很多父母都困惑了,孩子到底怎麼了?到底是急脾氣還是慢性子?

其實,孩子出現急脾氣的情況,可能是家長從小在對待孩子需求方面沒有進行延遲滿足。

那麼,延遲滿足具體需要如何操作呢?

首先,積極應答但不立即滿足。

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用哭聲表達要喝奶的需求,媽媽可以遠遠地答應“媽媽就來了”,而媽媽的腳步聲也告訴孩子媽媽就要到了,到了之後,媽媽可以拿着奶瓶再跟寶寶聊兩句“寶寶餓了,要吃奶了,寶寶吃奶,白白胖胖”這樣可以拖延幾秒鐘的時間,以培養他延遲滿足能力,以鍛鍊孩子的耐心和脾氣。

先用聲音回應孩子的需求,但不立即滿足他,雖然孩子可能還在哭,但他知道他的需求已經得到媽媽的回應,這種積極應答的方式讓孩子處於積極等待的狀態。

而對孩子應答冷淡,不理不睬則不同,這是讓孩子進行消極等待。積極應答伴隨着孩子可以理解的聲音、動作和神態等各種信號,所以孩子的等待是充滿希望的,而消極等待中的孩子是很茫然的,他們經常會產生無聊、無奈的心理。

所以由餵奶推廣到餵養,再推廣到平時生活的許多餵養環節,家長的積極應答、孩子的積極等待是鍛鍊孩子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

第二,要幫助孩子提高做事的計劃性。

延遲滿足要調動孩子理智戰勝情感的力量,也就是説,孩子明白的道理越多,越願意遵守規則與規定,越有控制自己情緒的意志力。其中,一個重要道理就是做事要有計劃性與目的性,因此家長不但要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還要經常培養孩子有計劃、有條理的做事,提高孩子的自律意識,培養他有耐力的心性。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超市,為了避免孩子見到喜歡的玩具或食物要買,家長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好,列出一張購物清單,在清單上的東西可以買,而不在清單上的東西不可以買,培養孩子剋制衝動,遵守約定的意識。如果孩子看到新鮮的玩意兒還是不想走,家長可以跟孩子承諾下次再來買。

如果孩子養成做事有計劃、有目的的好習慣,他無理取鬧、發脾氣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可以用鬧鐘幫助孩子學會等待。

如媽總是説“等一等”“彆着急”,有的時候可能對孩子依舊沒什麼效果,有的孩子甚至會反過來學習媽媽,用“等一等”“彆着急”來拖延做事,比如該吃飯或該上牀了,他們也會這樣來拖延。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把語言提示改為鬧鐘提示,跟孩子説“我知道寶寶還想玩一會,但是該吃飯了,媽媽再給你三分鐘時間,鬧鐘一響就得過來”,這樣既限定了孩子延遲滿足的時間,又不讓孩子感覺媽媽在隨意延長時間,用客觀的第三者——鬧鐘,來做裁判,可以避免親子之間產生情緒方面的衝突,培養孩子產生守時守諾的好習慣,而守時守諾的孩子往往情緒穩定,不容易衝動。

第四,可以跟孩子做石頭剪刀布的遊戲。

石頭剪刀布是用偶然法則來決定輸贏,因為公平公開而讓輸家服氣並接納對方,進而控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生活中,孩子跟家長軟磨硬泡、步步為營,為自己爭取利益與權限的情景。比如家長跟孩子説“再玩十分鐘就去睡覺”,孩子説“再玩二十分鐘”。

為了避免以後孩子做事總是跟家長講條件、故意磨蹭,在不違背基本原則得情況下,家長可以跟孩子做這個遊戲。這就意味着,不是家長説了算,也不是孩子説了算,而是遊戲的輸贏結果説了算,最後大家都得遵守贏家的規定,常玩類似遊戲的孩子會更加遵守自然法則,較有理性,不易亂髮脾氣。

最後,還要養成排隊和輪流的好習慣。

人人都想在第一時間使自己的願望得到滿足,但是無規則的爭先恐後會造成混亂,所以大家必須養成排隊、輪流和等待的習慣,可以説,延遲滿足是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涵養。家長可以在同伴遊戲,人際交往當中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家長帶孩子去社區裏盪鞦韆,已經有小朋友在玩了,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明白先來後到,排隊等待的規則,讓孩子學會剋制自己,延遲滿足盪鞦韆願望的急切心情。

家長平時還要以身作則,在各種生活場景中,要做到排隊不加塞,等待不催促,輪流不爭搶,為孩子豎立遵守規則,延遲滿足的好榜樣。

相信,當我們家長自己能以身作則,並且這樣去引導孩子的時候,急脾氣的孩子也會越來越有耐心,越來越不易衝動。而懂得遵守規則的孩子,磨蹭和拖延的習慣也自然就會改善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8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們不耐煩嗎?家長可以嘗試這些方法來幫助孩子提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