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向孩子介紹周圍的人,給孩子讀書,向他敍述什麼事情時,總會強調事物的道義方面,“看,一個小孩打了小狗,不應該這麼幹。”“看,叔叔領着老奶奶過大街,多好!對老年人應該幫助。”孩子在幼年就會對親人表現喜愛和親切:媽媽燒傷了手,孩子憐惜媽媽。有人睡覺時,孩子就不玩吵鬧的遊戲。當然這不是自然產生的,主要是孩子看到家庭成員相互間表現了關心和同情。大人應該使自己作出這方面的表率。
“別吵,爸爸累了,他在睡覺,不要吵醒爸爸。”媽媽小聲説。孩子也學媽媽的樣子,開始輕輕走動,如果大人中間有誰忘記這樣做,他會提醒説:“別這樣,爸爸在睡覺。”在每個適當機會都應提醒孩子注意別人。“説話要輕點,像我一樣,我們的鄰居生病了。”“把報紙拿給爺爺!”“沒有敲門,不要進嬸嬸的房間,要敲門問:可以進來嗎?,如果回答説:可以!,你再進去。”
由於孩子很容易“感染”上別人的情緒,有時在託兒所會看到這種場面:一個孩子哭了,另一個也跟着哭起來,於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哭了,儘管大部分孩子沒有任何理由哭。你要估計到孩子的易感性,注意自己行動要有分寸。不僅你的指示和招呼決定孩子的行動,甚至你在家怎樣説話的語氣對他們也有影響。
這裏我們再回過頭來談談在孩子身上產生好的情緒、排除不好情緒的重要性。孩子身上哪種情緒佔優勢,多半決定於怎樣組織孩子的生活,大人如何以身作則引導他的感情。有時候父母不大考慮孩子的要求,和他講話時氣忿,找理由再次責備孩子,讓哥哥和姐姐來“支配”孩子。因此孩子的行動中顯不出朝氣和平靜,對別人也不表示同情,這就不奇怪了。
其次,大人的榜樣作用是很重要的。對幼兒尤其重要,因為兩三歲的孩子很容易模仿大人相互關係的特徵。所以你想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就要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的行動。如果大人相互間很有禮貌,心平氣和,善良,對人關心,孩子也就會習慣。
再重複一下,有孩子在場,不要爭吵,不僅激動的形態會傳染給孩子,影響他的神經系統,而且大人的不正確行動也會在孩子的行動中出現。開始他在遊戲中仿效,如對木偶粗暴),以後會在與親人的關係中表現出來。相反,假如家庭中相互關係總是很好的,那麼兩三歲的孩子就很容易表現出好與人接近,有禮貌,對人富有同情心,會體貼別人的痛苦,並且幫助他們。
最後,善於與同齡孩子交往是重要的,幼年時就應培養這種興趣。父母應盡力支持孩子之間建立的良好關係。孩子可經常找機會在同齡孩子中間多玩玩,這對孩子很有益處。在一起玩耍時必須考慮別人的利益,必須謙讓,和同伴共同使用玩具,並幫助別人。如果同伴中誰跌倒、碰傷、哭泣,孩子會表示同情,還想用什麼去安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