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李凱欣)處暑已過,但嶺南地區此時氣候仍在悶熱之中,南方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彭康教授提醒,立秋時節防暑措施依然不容忽視。同時,立秋後早晚温差變大,容易頻發感冒等。特別是老幼體弱人羣,經過炎熱的夏季後,人體內耗較大,導致免疫力下降,病毒乘虛而入。
秋季以燥氣當令,燥氣易耗損人體津液,引起皮膚乾燥、舌紅少津、毛髮乾枯、大便乾結、口鼻咽幹、胸痛乾咳、少痰等症狀。故應注意生津潤燥。彭康教授推薦三種立秋時令食藥材入膳——
沙蔘
沙蔘分北沙蔘和南沙蔘。
北沙蔘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用於陰虛肺燥有熱之乾咳少痰、咳血或咽乾音啞等證;補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用於胃陰虛有熱之口乾多飲、飢不欲食,大便乾結等。
北沙蔘燉老鴨:北沙蔘15克、枸杞子30克、老鴨200克、生薑3片、黃酒6克、精鹽適量。老鴨切塊,飛水洗淨血水,藥材清洗乾淨,加入薑片、黃酒,燉2.5小時左右,調味即可食用。此湯適宜秋季燥熱傷肺,咳嗽少痰、口舌乾燥者。
南沙蔘潤肺清肺之力較北沙蔘弱,但有祛痰作用,可促進排痰,對於肺燥痰粘,咯痰不利者適宜;還能補肺脾之氣,又能養胃陰,氣陰雙補,可用於胃陰脾氣俱虛之證,對熱病後期,氣陰兩虛而餘熱未清不受温補者,尤為適宜。
南沙蔘葉也是一種藥食兼用的蔬菜。其嫩葉可煮或炒食。南沙蔘的根經煮熟後於清水中浸泡除苦味,再拌食或炒食、作湯均可。
沙蔘麥冬茶:南沙蔘、麥冬各15克,桑葉10克。煎水或沸水浸泡,代茶飲,用於初秋燥熱,咳嗽咽乾,痰粘不易咯出。
枇杷葉
味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燥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等病症。
枇杷葉粥:取枇杷葉15克(鮮品加倍),粳米100克,清水適量。先煎枇杷葉,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本品清肺和胃,降氣化痰。
枇杷桑葉茶:選取枇杷葉(去絨毛)、桑葉各10克,用紗布包,煎水代茶飲。具有疏風清熱化痰的作用,可用於風熱感冒咳嗽、咽痛。
生地黃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滋陰養血的功效,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虛便秘。本品質潤多液,有較好的養陰潤燥生津作用,用於温熱病後期、邪熱傷津者;本品甘寒質潤,既能清熱養陰,又能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口乾口渴。
生地粥:生地黃25克,粳米75克,白糖少許。生地黃(鮮品洗淨細切後,用適量清水煮沸約30分鐘後,取藥汁,再復煎煮一次,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煮好粥後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糖調味即可。能滋陰益胃,生津潤燥。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