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即將離開的人講話都比較直接

  當一個流行歌手決定做點personal的事,爆發一下小宇宙,做一張很藝術很概念的專輯時,我會希望TA徹底一點,因為這正像是一個商人展示自己藝術造詣的機會,若能兩全其美,對自己對音樂界對樂迷都會是一件好事。情況調轉,當一個藝術家試圖做出一張配合主流審美的作品時,我也希望這張作品能足夠流行,甚至乾脆流行至死,這樣能給流行樂更多的啓發。商人明白藝術的好,藝術家同樣也能洞悉流行的規律,若兩者兼得,必有大作。只不過,這恐怕也是世間最難的事之一。

  説這個並不是因為我知道M.I.A.本人想這麼幹,但《AIM》就是這麼的不一樣。沒有人會否認M.I.A.是一位音樂藝術家,但這張專輯十分開門見山,修飾甚少。首先封面超級簡單——被黑框圍住的大頭照,幾乎沒有設計字體的MIA和AIM分佈在對角線位置(因為是鏡像的效果,所以甚至get不到AIM是新專的名字)。然後就是一抹純橙色背景顏色——橙色對M.I.A.的音樂生涯乃至人生都是具有高度概括的顏色。橙色是印度、中東或黑人喜愛的鮮豔系顏色,常見於當地人衣着。橙色也是極具戰爭屬性的顏色,常被用於制服、旗幟(美版預購贈送的AIM旗幟也是橙色)。整個封面第一眼的感覺,像是某個戰爭組織製作了一幅海報紀念他們的戰爭女神一樣,視覺表達直接,沒有什麼特殊位置讓人去想有什麼意味埋藏於內。這和過去4張專輯的封面設計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就算簡單如《Matangi》的封面,那字體和LOGO也設計過,大頭照也加了個反色濾鏡。


 

  《Borders》也一樣,是她所有專輯的開場曲中最簡單最安靜的一首。去年11月剛推出時,我以為這會是一首類似《Paper Planes》一樣的,位於專輯中間或後部分的easy-listening作品,沒想到最後這居然是一首開場曲。在M.I.A.5張專輯中,開場曲無一不是鮮明地提出多文化融合的主張的:《Banana》Refugee get Education;《Bamboo Banga》的world runner;《The Message》談Connection;《Matangi》讓全世界都跳舞。這次,到了《Borders》,她在再次強調“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ern”的同時,前作開場曲中那些富有想象力與侵略性的編曲,則被她悉數捨棄。換來的是洗腦的口播whats up with that。這或許可以這麼理解:她想當一回領袖,因為宣傳理念其中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將理念做成流行曲,讓大家唱的時候潛移默化,讓腦袋欣然受洗。

  事實上,不止開場曲,她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多文化融合這個世界觀為基石而展開的。在每一個音樂環節,她都在變着花樣地詮釋着“打破邊界”。因為戰亂而舉家跑了大半個地球的M.I.A.,身上的文化與地域印記可能比貝克漢姆的紋身還多,沒有人比她更適合唱《Borders》。如果《AIM》真的是她人生中最後一專,《Borders》絕對是很稱職的一首主打歌,因為它既概括了M.I.A.自己,又足夠容易被大部分人聽進去。

  《Go Off》承接着開場曲的恢弘,M.I.A.的語氣略略調整,自信表露無遺。《Birdsong》又是如此堅定。“Go off on em”“Free up my love”皆是高度精煉,具有流行潛質的洗腦口號。無可否認,M.I.A.用專輯前三首歌告訴了世人,她如果要用流行的方式去傳達觀點,絲毫不輸現在那些pop star們。

  形成對比的是,《Jump in》的突然插入,把所有旋律掐掉,與前三首的juicy相比,這一首顯得有點莫名其妙,緊接着,旋律再次歸來。《Freedun》《Foreign Friends》《Finally》連續3首F開頭的歌展現了她寫出一流旋律的能力。“All the stars are still shining,But you're the only one I see”、“Imma treat you like my best friend”、“I’m someone’s shot of whiskey, not everyone’s tea”這裏她又同時以近乎情歌一樣的姿態,談着她的觀點與角度。

  至此,《AIM》的流行部分似乎戛然而止。《A.M.P》《Ali R U OK》《Visa》與《Fly Pirate》在前面大好形勢之中,把旋律又全部丟掉。M.I.A.讓人熟悉的,追求藝術與技術的一面似乎又回來了,但奇怪的是,這次既沒有《XR2》《Born Free》《Bring the Noize》霸王硬上弓的氣勢,又沒有《Bucky Done Gun》《Hussel》略帶戲謔的口吻,有的是多年如一的社會時下熱點切入角度,而再有的,更多隻是民族風情與一種虛無縹緲的印象。聽到這裏,讓人想起她職業生涯的巔峯之作《Kala》,同樣是流行度極高的前半段,與偏低的後半段。放在過去,這或許可視作她塑造自身藝術形象的一步,但放在今天,尤其在與前7首的比較之下(既是流行化表達,多數又是提前發佈單曲,歌迷已聽習慣),《AIM》的第8到11首,其中略嫌空洞的編曲與演繹難免使人走神,讓專輯有一點頭重腳輕的感覺。幸好最後的《Survivor》,M.I.A.極之放鬆的嗓子與俏皮的旋律為專輯作了一個十分少女的結尾,出人意料,算是自圓其説,扳回一城。

  從《Arular》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到《Kala》打響全球知名度,再到《MAYA》涉入世界電氣樂潮,再到《Matangi》逐步靠攏流行,M.I.A.在這十幾年來,無論做的是什麼,都一直顛覆着樂迷的想象。她很難被歸到哪一個音樂類型當中,因為她掌握着獨家技能,能在一張專輯甚至一首歌裏面,糅合electro/hiphop/rap/world/raggae/funk/folk/pop甚至更多音樂元素。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她的家庭,她的際遇,她的三觀,以及她對音樂的理解。流行巨星可以風水輪流轉,但M.I.A.卻是無可替代。這張號稱“最後專輯”的《AIM》,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大概是M.I.A.顛覆自己的一次行動。雖然聽起來像是一張不太徹底的流行專輯,終歸也是一張只能由她來唱的專輯。

  喜歡:《Borders》《Birdsong》《Freedun》《Finally》《Fly Pirate》

  P.S.

  最後説一點個人臆想。假設M.I.A.真的從此不再做音樂,我猜測原因大概會是:世界歷史的發展毫無新意,history repeats itself.

  今天的難民進入新的國家之後,首要面對的,剛好就是融入新環境的問題,這時候,不就回到了M.I.A.第一專的第一首《Banana》説的嗎?Refugee Education No.1,here we go, Bana~~na

  她要説的,都説過了。She don’t repeat herself.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1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即將離開的人講話都比較直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