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亞的名劇《尤里烏斯愷撒》中,愷撒拼盡全力抵擋刺殺,但當他看到布魯圖斯時,他停止了掙扎,説道:“我的孩子,也有你嗎?”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句話的真實性,但它已被默認為愷撒的最終遺言。
據説布魯圖斯是愷撒的私生子。愷撒的相關傳記大多會提到此事。英國通俗史學作家阿德里安?戈茲沃西在他的《愷撒傳:巨人的一生》説,布魯圖斯不是愷撒的兒子,不過布魯圖斯之母塞維利婭是愷撒一生鍾愛的情人。《愷撒傳》不乏八卦,比如作者提及了愷撒與尼科美德四世的同性緋聞,也刻畫了愷撒喜歡勾引貴族已婚女性的心理,但這部700頁的厚重大作總體還是很嚴謹的,作者細縷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儘可能還原一個真實的愷撒,愷撒的種種傳奇在於他本身就是一個複雜多面、權欲旺盛的人,而作者筆觸延宕之範圍,詮釋了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生態。結盟、聯姻、腐敗、奪權、名譽,以及與周邊民族的關係等,愛情與婚姻都是政治的一部分,塞維利婭不但聰慧,還是羅馬社交圈子裏擁有相當影響力的女人之一,這才是愷撒與塞維利婭維繫關係最久的原因。
布魯圖斯為什麼要殺死愷撒?不是因為愷撒與他母親的私密。這種關係在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司空見慣。作者説:“布魯圖斯熱愛哲學,尤其是斯多葛派哲學(強調嚴格的義務),他知道希臘化文學對殺死暴君的義士的讚美。”換句話,布魯圖斯是出於理想主義的衝動,他將自己定位成正義的捍衞者。愷撒熱愛武力,戎馬征伐,但他遠遠算不上一個殘暴的人。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歷史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為了報復和仇恨而大批屠殺的事件不勝枚舉。比起馬裏烏斯、蘇拉等人的兇狠暴虐,愷撒表現得相當仁慈。體現在他對戰爭落敗者的饒恕、對普通民眾的慷慨仁厚和對士兵的關愛優待等方面。明智的政治策略為他奠定了良好的羣眾基礎,但仍然沒能讓他避開被謀殺的命運。愷撒為什麼會被認為是“暴君”呢?
公元前44年2月9日,元老院宣佈愷撒成為終身獨裁官,這顯然違反了羅馬的共和傳統。羅馬共和國在前509年驅逐了暴君盧修斯才得以建國,所以,羅馬人對於專制極權非常警惕。即使共和制度到了晚期已經形同擺設,但父輩沿襲的共和傳統仍是羅馬人民的精神支柱。在中國歷史上,袁世凱稱帝是逆共和潮流,而愷撒則是走得太快,被生命力尚存的綿綿延續的歷史流脈拍死在了沙灘上。對於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追求,最終斷送了如愷撒、如袁世凱等人的聲譽和性命。只有瞭解這一點,才能懂得為什麼正直如塔西佗這樣的歷史學家會非常不滿愷撒的作為,還有莎士比亞為什麼把愷撒塑造成了傲慢自負的反面人物。愷撒沒有做到的事情,他的繼承人屋大維做到了。屋大維懂得傳統的形式是必須加以保留的,他建立了元首制,但他同時倡議統治階層即元老們的尊嚴和權威應當受到尊重。如此一來,一切似乎已經改變,一切似乎又還是原來的樣子。尖鋭的矛盾就得到了緩解。屋大維為自己贏取了時機,在此後的幾次戰爭中漸漸將權力收歸己手,成為了奧古斯都。
另外,作者還提醒我們注意,布魯圖斯的妻子波爾基婭的煽動,她是加圖的女兒。加圖是誰呢?長期咬着愷撒不放的死對頭。羅馬史學家撒路斯提烏斯曾經跟隨愷撒作戰,在愷撒被刺後歸隱著述。研究者發現,撒路斯提烏斯的作品裏有一種微妙的糾結,他把愷撒描述為“實幹的活動家”,又將加圖稱作“有道德的英雄”。羅馬共和國晚期,人們對加圖的歌頌和崇拜,代表了一種時代需要和價值取向,是對過去傳統的一種持守。愷撒公開追求赤裸裸的王權,力圖使人們宣佈他為國王,而屋大維考慮到以往的經驗教訓而利用了較為緩和的統治方式,但他的統治方式的本質依然建立在愷撒奠定的基礎之上。
歷史的走向總是那麼出人意料。形成歷史的合力雖然有很多種,不過總的來講,不外乎傳統與新鋭的拉鋸,怎樣處理好二者的平衡,一直是歷史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