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人的一天:出家的年輕人 2015.6.13日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休閒

近年來,年輕人出家修行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從北京的龍泉寺到雪域高原的四川東祉寺,都留下年輕人修行的身影。落髮、剃度、出家,這既是個人宗教信仰上的一次選擇,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抉擇。尋找個人精神世界的過程中,是什麼讓這些年輕人做出這樣的選擇?而出家人的生活是否真的是世外桃源?帶着這些問題,筆者走進了中國佛學院。圖/文 大浙網 時鵬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位於浙江舟山普陀區朱家尖,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隔水相望。學院總佔地面積約300畝,總建築面積達49970平方米,整體建築採用唐代風格,佈局遵循古今叢林規制,嚴謹宏大,同時不失精巧自然的園林特色。

 

截止2015年,學院5個班共167人,其中2012級男眾本科2班,2013級男眾預科1班、男眾本科1班、女眾本科1班;研究生班16人;任課法師老師49人。每天5點起牀,學僧們便開始了佛學院一天的生活。早課——念課誦是每一個出家人每天的必修課。

 

明一法師每天堅持4點鐘起牀誦經。“無苦無出離,不經歷塵世間這個苦的話,就很難升起出離心”。明一法師是孤兒,隨養父母長大,15歲出門打工,39歲出家,出家之前已經在廣州一家五星級酒店做了16年經理。明一曾經有過一段婚姻,後來離婚了。出家之後再也沒有回過廣州,留在佛學院一心學習佛法,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出家……”明一説,出家之前,覺得寺院很安靜,有空就跑去寺院住,幫忙幹一些雜活,這樣的生活持續了20年。也許是緣分到了,2012年,明一在東北大悲古寺剃度出家。

 

出家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情,在佛教徒看來,出家不能是為了逃避挫折或世間男女情感之事,出家人應該做佛法的傳播人,佛陀的使者,應為人天的導師。

 

坐禪,趺坐而修禪,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悟道的一種修煉方式。每次坐禪,眾學僧都要關閉手機,禁語,靜坐,每次40分鐘。對於年輕的學僧們來説,坐禪結束雙腿麻木也是正常的事情,這也是他們需要修煉的地方。

 

學僧們每日都要學習佛法。

 

源啓法師從小酷愛武術,16歲到少林寺習武,後被人引薦到湖州靈峯寺學習佛法,作為靈峯寺常駐來到佛學院系統學習。在佛學院,除了學習佛法,學僧們還要學習英語、政治、漢語言文學等課程。

 

源啓在佛學院的生活很簡單,除了學院安排的課程以外,最大的愛好就是練習書法和古琴。學院還專門請了外聘老師為學僧們教授古琴。

 

一名學僧在練習書法。

 

課間時間,學僧們在看電視新聞。

 

出家人吃飯被稱作“過堂”,“過堂”時,眾學僧集合於齋堂,同念“供養咒”。

 

出家人講究“過午不食”,晚飯時,很多學僧選擇了不吃晚飯。

 

每當到了傍晚,教學樓裏就傳來陣陣誦經聲,這是同學們在上夜自習。在這裏學習的年輕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大多是80後、90後。心澤不停的重複着這句話:“佛法是教育,是真正的智慧,弘揚佛法需要注入年輕的血液。”1990年出生的心澤,出生於河南平頂山,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中國佛教學院普陀山分院學習。

 

心澤展示他手機裏拍攝的跟隨師父弘揚佛法的照片。心澤在出家之前在一家機構做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攝影、攝像、視頻剪輯樣樣在行。最近他正在為學校做一個在移動端傳播的視頻。“未來我會花10年的時間去思考,追求真知。10年之後,到寺院去弘佛法,這是一個知行的過程”,心澤這樣規劃着自己的生活。

 

兩名學僧拿着快遞走向“寮房”。微博、微信、網購,對於這些年輕的學僧們並不陌生。

 

晚飯後,一名學增在“寮房”前打籃球。籃球是學院裏為數不多的體育運動之一,每年學院還會舉行籃球比賽。

 

學院裏還配備了健身房,對於習武出身的源啓來説,堅持每天鍛鍊也是必修課之一。

 

為了豐富學僧們的課餘生活,學院舉行了攝影比賽,一名學僧正在拍攝佛學院,準備參加攝影比賽。

 

學僧“寮房”的盡頭,掛着一幅“布袋和尚”的畫,上面寫着“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涅磐的另一種説法,是為了告訴佛教的信仰者,信仰佛教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僅僅作為一個信仰者還不夠。因為信仰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涅磐,而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心在於讓每一個信仰佛教的人都實現涅磐,都“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