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灣區競合新優勢

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灣區競合新優勢

    融入水韻文化的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充分展現了三水地域特色,成為城市文化標杆。雲東海街道供圖

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灣區競合新優勢

    小朋友在白坭鎮智能文化家參加文化活動。白坭鎮供圖

    ■編者按

    粵港澳大灣區競合格局中,城市三水如何緊抓機遇,衝刺高質量發展?《南方日報·佛山觀察》推出“城市三水新機遇”系列報道,解構三水新優勢,深讀三水新動作,此為該系列第七篇。

    隨着交通、科技的快速發展,地理距離與區域隔離逐步打破,區域一體化成為發展大勢。面對“雙區驅動”的歷史機遇,城市發展已從“一羣城市”向“一個城市羣”轉變,城市特色、魅力在區域競爭中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三江匯流之地,佛山三水擁有400年屹立不倒的魁崗文塔、800年鼎盛香火的胥江祖廟、4000多年曆史的貝丘遺址等眾多文化特色資源。近年來,三水以“文化+”為理念,將文化融入城市建設中,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揮文化在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帶動和支撐作用,為三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競合提供內驅動力,打造“城市三水”發展新優勢。

    撰文:張秀藍 三宣 餘德偉

    擦亮文化品牌,傳播城市美名

    近日,大型粵劇《紅頭巾》開排儀式在廣東粵劇院舉行。“紅頭巾”是早年新加坡對當地從事建築粗工的廣東省三水縣籍華僑婦女的稱謂,她們自立自強的奮鬥故事被寫進新加坡小學課本中,當地博物館也設有她們的紀念塑像,“紅頭巾”是三水精神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和文化符號。

    大型粵劇《紅頭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統籌指導,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中共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廣東粵劇院聯合出品,將以粵劇的形式再現二十世紀初期三水女子“下南洋”,通過辛勤勞動改變自身生活,推動新加坡發展的故事。

    國家一級導演張曼君擔任導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領銜主演,可以預見,由國內一流藝術創作團隊的傾力打造的大型粵劇《紅頭巾》將進一步擦亮紅頭巾這張三水文化名片。目前,粵劇《紅頭巾》已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併入選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文藝精品扶持項目,將打造成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的精品力作。

    大型粵劇《紅頭巾》是三水立足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打造三水特色文化名片的縮影。上個月初,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遇見淼城·水秀嶺南》《遇見淼城·水通天下》在三水區博物館發佈。

    《遇見淼城》三水文化叢書與三水城市形象主題歌曲《相約淼城》、城市形象繪本《戀上淼城》一脈相承,是三水近年重點打造的城市形象推介工程,以文為媒,串聯起“遇見、相約、戀上”“城市三水”文化三部曲,不僅通過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充分展現了“城市三水”的水韻故事、嶺南故事和發展故事,也以此打造了“文化三水”城市品牌,對外展現城市魅力、傳播城市美名。

    文化作為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城市的靈魂,也是軟實力。從2015年啓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2017年出台《“文化三水”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2018年出台《三水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名城的實施意見》,2018年制定《關於加強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雙輪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涵蓋文化、旅遊、體育三大板塊共43個扶持項的政策,三水一直在探索利用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打造文化名片,塑造城市形象,傳播城市品牌,讓“文化三水”成為三水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合的內驅動力。

    凸顯文化肌理,展現城市魅力

    三水,因西江、北江、綏江三江匯流境內而得名。日出於三江匯流、白鷺齊飛於雲東海、千帆競發於蘆苞湧、雲霧繚繞於大南山……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榮的水韻故事源遠流長,天然的城市生態和自然風光也成就了三水特有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

    放眼國內外,音樂之城維也納、時尚之都巴黎、古色古香的平遙、園林遍佈的蘇州……文化差別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城市面貌,塑造了各自的城市性格,文化肌理讓這些城市有了凝產聚人的吸引力。

    近年來,在推動“城市三水”發展過程中,三水立足轄區豐富的古鎮特色、良好的生態資源、獨特的嶺南文化,將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中,推動“文城相融”,打造具有三水特色的城市面貌。

    一方面,三水依託既有城市空間,打造具有文化內涵的城市生態體系。如今,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建設效果明顯,充分體現三水地域特色、融入三水文化元素重磅打造的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成為三水城市文化標杆,主打三水荷花元素的荷香湖公園、彰顯三水生態優勢的城際濕地公園、融入三水地理特點打造的文化三江水韻公園等城市公園串聯縈繞,成為城市標杆——三水新城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三水市民開展休閒活動的重要城市文化休閒空間。

    此外,西南街道園林大街公園景觀提升、樂平鎮樂平湧濱水廊道公園、蘆苞鎮蘆苞湧河岸花海景觀等市政工程引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建設文化內涵,進一步彰顯了“城市三水”魅力。三水還通過對有特色的老街進行環境整治、基礎配套、立面翻新和形象提升,完善標識説明和遊覽導視系統,恢復老街風貌,講好老街故事,形成一批有三水文化特色,集商業、旅遊、休閒於一體的風情街區。

    另一方面,三水不斷將鞏固擴大特色小鎮、古村活化等成果,通過出台特色小鎮扶持政策,從產業、土地、人才、資金等方面扶持特色小鎮建設和古村落活化升級,拓展在文化旅遊、文化產業、教育示範等方面的“造血”功能。

    2019年蘆苞鎮長岐村、白坭鎮富景村(社區)入選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白坭文創古鎮通過首批市級特色小鎮命名,西南街道河口古渡小鎮入選第二批市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推動西南街道、白坭鎮、蘆苞鎮等3個鎮街“河鮮一條街”建設,着力打造“三水河鮮主題”特色餐飲集聚區,一批農家樂、漁家樂獲評“中國鄉村旅遊金牌農家樂”。

    三水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三水將進一步推動集特色美食、獨特文化展示和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百年火車站主題公園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通過將嶺南文化元素融入城鄉重點公共配套建設和市政交通建設,凸顯嶺南風韻,彰顯人文氣息,強化了“城市三水”公共空間的文化特色。

    實現文化惠民,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

    眾所周知,相對易得的是物質進步、城市建築外殼,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最難完成的是精神培育和文化傳承。如何為市民奉上豐富的精神食糧,不斷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題中之義。

    三水錦雲軒美術館開館,三水政協書畫院成立,以樹、水為設計理念的三水圖書館、文化館新館預計年底對外開放……近年來,隨着“城市三水”發展步伐加快,三水公共文化建設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8年底三水順利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驗收以來,三水新增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新增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家,新增入駐基層的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加盟館4家,新增智能文化家1家。

    如今,在三水最南邊的白坭鎮崗頭村,村民在家門口的崗頭文化樓便可以享受到眾多公共文化服務。在三水中心城區,隨着北江文化活動中心、三水新城文化活動中心正式啓用,附近居民有了新的文化活動陣地。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三水從未止步。

    2019年,三水“祠堂+文化”項目入選第三批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以“1+4+N”創建標準創建30個“祠堂+文化”示範點,並通過整合各級資源,以鎮街、村居為重點,深入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按需配送文藝演出、講座、展覽、電影放映、圖書借閲等服務,加快推動三水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如今,網絡完善、運行高效、供給豐富、保障有力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三水也構建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鏈,三水文化生態多元化趨勢越發明顯:從民俗文化精品薈萃的秋色巡遊到大咖彙集的“祠堂+文化”推動鄉村振興專家交流會,從全民參與的50公里徒步到萬人空巷的三水“西甲”足球聯賽,從羣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古裝粵劇到世界級樂團在三水颳起“地中海音樂旋風”……

    覆蓋城鄉的文化陣地網絡逐步完善,為三水開展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夯實了基礎。據統計,每年,三水區舉辦專題文體活動1600多場次,惠及全區羣眾超過100多萬人次,三水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從走鄉村看田園美景,下基層送演出晚會,到劇場賞“陽春白雪”……三水市民在家門口共享文化盛會已是稀鬆平常事,三水亦借文化之力逐步打造起灣區優質生活圈。

    ■聚焦

    以“文化+”驅動特色產業發展

    從故宮文創火遍全國,到李子柒以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式生活之美全球“圈粉”,文化潛藏的力量不僅能直抵人心,也能虜獲市場。以文引人、以文促產的成功案例,在三水也有不少。

    今年4月初,河北女足結束了為期3個多月的足球冬訓,離開佛山三水。自2019年11月以來,國家隊U18女子、富力U19、上海申花U19、華夏幸福女足、內蒙古女足、北體大女足……一支又一支足球隊來到三水進行冬訓。據三水區文廣旅體局體育科統計,僅1月份就有2.6萬多人次在三水冬訓。

    近年來,在中國足球改革春風吹拂下,足球文化底藴深厚的三水抓住了機遇期,以廣東省首批足球試點城市為抓手,大力發展足球項目。數據顯示,2019年,三水開展足球冬訓活動和承辦省級以上足球賽事,吸引13萬人次,驅動消費超2億元。

    以文引人、以文促產的成功案例,不僅足球冬訓。

    在今年初舉行的第二屆白坭西江非遺美食文化節上,三水特色非遺美食受到熱捧。其中,非遺美食臘鴨扎僅半天時間就售出8000只,按照12元/只的銷售價格,半天銷售額近10萬元。另一項非遺美食禾稈蓋珍珠也脱銷。

    疍家臘鴨扎和禾稈蓋珍珠,是白坭疍家先民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條件,創造出來的傳統美食。2019年,白坭鎮李桂英和彭葉開分別憑藉“疍家臘鴨扎製作技藝”“禾稈蓋珍珠製作技藝”入選三水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以這兩項技藝為申報內容的疍家菜製作技藝(三水)亦入選了佛山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10年前剛開始學習製作疍家臘鴨扎的李桂英從沒想過,一道用鴨腸(或鵝腸)將鴨下巴、鴨肝、鴨中翅、臘肉捆紮起來曬制的“土菜”能發家致富。非遺名錄加持,近年來,色香味美的臘鴨扎通過三水區、鎮各類旅遊文化節、美食節宣傳推介,名聲遠播。如今,李桂英通過網絡、微店等形式,將疍家臘鴨扎賣至全國各地。

    近年來,三水通過整合文化元素,在旅遊、體育、鄉村振興、城市建設等領域中積極融入長壽文化、水文化、龍舟文化、孝善文化、古鎮文化等三水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有文化內涵和吸引力的重磅活動:50公里徒步活動吸引來自粵港澳地區3.8萬市民走入三水,感受城市魅力;2019三水旅遊文化周打造20場精彩文旅活動,吸引40萬人次參與,進一步擦亮了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名城品牌;三水“西甲”足球聯賽吸引10萬人次觀看,相當於國內中甲職業足球聯賽入場觀眾人數,足球之鄉美名享譽珠三角。

    這些活動不僅打響了城市形象、文明、文化、文創、三水遊五大文旅品牌,為宣傳推介三水城市形象、促進要素凝聚提供重要載體,也讓市場看到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文化財富,併成為支撐和助力城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三水經濟增長持續領跑全市,但消費增長卻長期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如何進一步提振消費,挖掘新興消費,是三水發展的難點、痛點。從非遺美食脱銷到足球競訓撬動億元級消費,以“文化+”驅動特色產業發展,或者是三水鞏固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的突破點所在。

    ■觀察

    讓文化特色轉化為發展優勢

    打好文化牌,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起源於滇、黔、桂、贛、湘、粵六地之崇山峻嶺的浩蕩的三江,奔騰千里,在三水形成沖積平原。三水,故被譽為“珠江三角洲之源”。得天獨厚的地理孕育了獨特的三水文化。

    100多年前,在西南河口,這裏商賈來往,物流穿梭;100多年前,廣三鐵路的通車為三水帶來了現代交通,三水成為粵西北貨流的主要通道。一個百年舊海關、一條百年舊鐵路,是“三江匯聚,水通天下”的三水文化的歷史見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實現跨越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從2017年實施《“文化三水”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到2018年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旅名城,再到2018年出台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雙輪驅動發展扶持項政策,一直以來,三水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也以“文化+”,堅持創新驅動、文產融合,打造“城市三水”文化品牌。

    當下,三水進入“城市三水”發展高速期,作為千億經濟區,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競閤中提高城市識別度,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競爭力?

    日前,發生在外來工吳桂春和東莞圖書館之間的温情故事感動了千萬人,讓人們看到,一座現代化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漂亮的經濟數據,更需要以書香為代表的文化軟實力、軟環境。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三水區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概念規劃》的實施期,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讓三水文化特色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筆者認為,一是應把“文化+”融合到城市發展中,通過文化建設推動三水城市文明與歷史文化底藴的融合發展,支撐現代城市形態及功能優化,提升“城市三水”競爭力。同時通過強化文化在城建規劃領域的引領作用,深入挖掘具有嶺南文化特質的城市內涵,整合提煉城市形象符號,加強三水城市形象的總體宣傳策劃,形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城市標識體系,全面提升三水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是要讓文化資源釋放發展新動能,彰顯三水的稟賦。三水擁有珠三角之源、全國首個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中國飲料之都等眾多美譽和文化資源,從產業發展角度看,這些文化特色都是很好的產業發展優勢。事實上,文化產業和工農業、旅遊業、信息產業等都存在天然的耦合關係,文化可以增加產品附加值、豐富產品內涵,推動產業往更高層次發展。可以説,文化特色得以彰顯,產業發展就有新空間、新優勢。近年來,三水區經濟產業發展勢頭很好,增速獨佔全市鰲頭,然而文化產業並未納入區域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66 字。

轉載請註明: 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灣區競合新優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