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成渝古驛道 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今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式啓動。從曾經的成渝經濟走廊到現在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頂層設計的變化,彰顯着中央對川渝地區發展的重視。6月28日,本報攜手重慶日報共同推出“重走成渝古驛道”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助力唱好雙城計,建好經濟圈。

川渝地區地緣相近,文化同源,5000年前一脈同根,千百年來更緊密聯繫,共同創造了獨具魅力的巴蜀文化。連接成都和重慶的成渝古驛道,不僅是一條商貿通道,更是一條人文大道,見證着巴蜀的血脈相融。此次融媒體採訪,川報觀察記者兵分4部,從成都錦官驛出發,足跡遍至龍泉驛、簡陽、資陽、隆昌以及重慶榮昌、大足、永川、璧山、重慶市區等多個區縣,尋訪了古驛道之上的13個古驛站,採擷了驛道之上的歷史人文積澱和自然風貌,見證了古道沿線城市的欣欣向榮,親手觸摸到千百年來成渝兩地的密切交流。

四川省文聯副主席李明泉注意到川報觀察8日起推出的“重走成渝古驛道”專題報道,他認為此次“重走成渝古驛道”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很有現實意義,“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背景下,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建設也正在推進。成渝古驛道的交通功能雖然早已被高鐵和公路代替,但它是一條歷史的走廊、自然風光的走廊、人文的走廊、美食的走廊……它沉澱的歷史文化價值,永遠不會因為成渝雙城空間距離的改變而削弱。重走古驛道,是向川渝兩地歷史上的文化交流致敬,是對沿線文旅資源的再認識和再體驗,對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謝元魯也高度評價此次策劃。他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並非只是經濟問題,還包括文化建設,“如果沒有一個有歷史傳承、有現代文化支撐的文化圈建設,經濟圈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成渝古驛道所凝聚的交通文化,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更是成渝地區自古密切交流的見證。”對於重走成渝古驛道,謝元魯認為還將助推成渝地區驛道沿線城市納入雙城經濟圈,助力重新定位與成渝雙城的聯繫。

繼川觀新媒體專題之後,7月10日起,本報將在《天府週末》連續四期推出8個整版的“重走成渝古驛道”大型策劃報道,古驛道現場探訪系列新媒體也已在川報觀察同步推出。點擊地圖上的13處驛站名,瞬間帶你走進成渝古驛道的前世今生,敬請垂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5 字。

轉載請註明: 重走成渝古驛道 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