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蠟梅因何被譽為“京華第一枝”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休閒

近日,京城的蠟梅花已悄然盛開,給乍暖還寒的春日添上一抹鮮豔的色彩。蠟梅是北京露地早春花木之一,有“京華第一枝”之美譽。因其瓊枝玉綴,凍蕊盈秀,風韻獨勝,集高潔、秀雅、堅毅、剛強於一身,頗受人們的青睞。元代《燕都遊覽志》已有京師隆恩寺(位於石景山)“又有一軒,蠟梅一株甚大,江南亦不可多得”的記載。

香山卧佛寺蠟梅 户力平 攝

蠟梅稱“梅”卻非“梅系”

蠟梅和梅花雖然名稱相似,卻不是同一種植物。蠟梅屬於蠟梅科蠟梅屬,而梅花屬於薔薇科。只因蠟梅有時與梅花同期開放,且芳香又與“梅”相近,其花色似蜜蠟,故名“蠟梅”,又因其最早可在臘月裏盛開而稱“臘梅”。

西漢戴聖所編《禮記》曰:“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古代(農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就叫“蠟”。因當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故將十二月稱“蜡月”。而蠟梅最早開於蜡月,故此得名。“蠟”字系周代所用,秦代改用“臘”字,因而“蜡月”和“蠟梅”的“蠟”字,可和“臘”字通用,所以“蠟梅”與“臘梅”可以通用。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蠟梅釋名黃梅花,此物非梅也,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蜂蠟故得此名。”而清初學者陳淏(hào)之則在《花鏡》中稱:“蠟梅俗作臘梅,一名黃梅,本非梅類,因其與梅同放,其香又相近,色似蜜臘,且臘月開,故有是名。樹不甚大而枝叢。葉如桃,闊而厚,有磬口、荷花、狗英三種。惟圓瓣深黃,形似白梅,雖盛開如半含者名磬口,最為世珍。若瓶供一枝,香可盈室。”

在宋朝之前,蠟梅一直被稱作“黃梅”,並不為人所關注。後來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與黃山谷見黃梅花似蜜蠟,香味濃郁,遂將其稱作“蠟梅”。蘇東坡在一首詠蠟梅詩中寫道:“天工點酥作梅花,此有蠟梅禪老家。蜜蜂採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其物。”此詩被廣為傳誦,於是“蠟梅”之名名噪一時,並被視為花中珍品。

蠟梅的別名很多,因其花開隆冬,花期持久,故有“雪裏花”“雪裏香”“雪梅”“冬梅”“寒客”“久客”之稱;因其花色蠟黃,花香濃郁,故有“黃梅花”“金梅”“香梅”“蠟花”之稱;因其開在春寒料峭之時,為百花之先,且先花後葉,花與葉不相見,開之時枝幹枯瘦,故稱“乾枝梅”;因其多在立春前後開放,也有“報春花”“迎春花”之稱。

據《中國蠟梅》記載:我國蠟梅有4個品種羣,12個品種型165個品種。其中有純黃、金黃、淡黃、墨黃、紫黃色之分,又有銀白、淡白、雪白、黃白色之別。宋代張翊在《花經》中把切花植物按九品九命分成九等,最佳者為一品九命,次為二品九命,以此類推。其中蠟梅為一品九命的花木,與蘭、梅、牡丹、水仙等名花齊名。

北京栽植蠟梅始於何時,未見史籍的確切記載,而元代《燕都遊覽志》已有京師隆恩寺(位於石景山)“又有一軒,蠟梅一株甚大,江南亦不可多得”的記載。明清時期在京城西南的豐台黃土崗一帶已多有栽植,大多在暖洞子(簡易温室)內繁殖,每至初春時節,含苞欲放之時,被送到京城的花局(花店)出售,或送至宮中,為帝后們所觀賞。

“京城蠟梅之冠”在香山

在香山卧佛寺天王殿前,有一棵古蠟梅,其種植年代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傳栽植於唐代貞觀年間(另傳,植於元代或清雍正年間),為“京城蠟梅之冠”。它曾經一度枯萎,而後又發出新芽,長勢茂盛,所以又被稱為“二度梅”。

據傳,曹雪芹《紅樓夢》中寫怡紅院的海棠枯萎了一年,忽又於次年重新開花,招致賈母等來宴賞,就是取自卧佛寺“二度梅”的素材。有學者認為,曹雪芹晚年曾在卧佛寺附近居住,並創作了《紅樓夢》,書中這一故事情節或許是受卧佛寺“梅開二度”的啓發而創作的。

卧佛寺古蠟梅,數十枝幹在方圓不到一米的地方破土而出,高達三四米,一般是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開花。最早的花期曾在12月份,即農曆的臘月,可謂名符其實的“臘梅”。花開時,花瓣兒外層為黃色,內層淡紫,香味很濃,植物學上稱為“九英梅”,若有幸踏着皚皚白雪來觀賞,可見金黃的蠟梅花在白雪青松的輝映下,芬芳吐豔,分外妖嬈。

清代乾隆皇帝酷愛蠟梅花。相傳,有一年的臘月,他駐蹕清漪園(今頤和園)。剛住了幾日,便有人上奏,説京西十方普覺寺(卧佛寺)的蠟梅花開了。乾隆極為高興,在這隆冬時節能觀賞到鮮花綻放,實為一大雅事,於是親赴卧佛寺探梅。當他來到卧佛寺時,寺內的住持已在山門殿前接駕。在其引導下,乾隆皇帝直奔天王殿前,但見一叢蠟梅,開着清一色的黃花。那小小的花朵鮮嫩而嬌豔,與枯黃的樹葉相比顯得那樣的嬌美。乾隆皇帝禁不住貼近樹枝,輕輕地聞着那蠟梅花散發的陣陣幽香,不由得吟道:“馥郁清新一樹黅(jīn),早呈妍色二月香。”隨行的大學士紀曉嵐隨口回應:“枝橫俊秀百年盛,嬌柔奇韻萬蕊芳。”君臣之唱和,將蠟梅嬌豔的花色,濃郁的芳香,讚美得淋漓盡致。

卧佛寺蠟梅與眾不同,它不僅僅是京城開放最早的室外花卉,還在於它在佛殿前沐浴年代流逝的風風雨雨,越發地虯枝剛勁,花香繚繞。那包含着禪意的花香裏似乎有一切皆空的瞭然。它映襯着殿宇的紅牆和香火的爐龕(kān),讓人禁不住撫今追昔。

百歲古蠟梅尋蹤

北京各景區多有蠟梅栽植,但百年以上的古蠟梅極少,除了香山卧佛寺外,上方山、北海和外交學院內也存有幾株。

上方山位於房山區中部,古稱大房山,西晉時稱廣陽山,也稱六聘山,後因山頂頂部平坦似桌狀,故稱上方山,系太行山支脈,以奇峯、異洞、七十二茅庵著稱。尤其是散生於廟宇前後的古樹,頗為知名。《上方山志》有“春疎梅香晚歲當門集翠庭”的記載,其中的“春疎梅香”,即寺內的古蠟梅。

據《房山文史》記載:上方山有兩叢古蠟梅,樹齡在350年左右,是北京極為古老的蠟梅,生長於松蓬庵院。清代文學家法式善和清朝大臣查禮在遊覽上方山的詩句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它。舊時,北方的蠟梅極少,所以上方山上的蠟梅十分珍貴。

查禮,順天府宛平(今北京)人,既是清朝大臣,也是知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擅詩文,善畫梅。據傳乾隆年間,當他得知上方山有蠟梅盛開時,特意尋遊至此。當來到松蓬庵院那株綻放的蠟梅前,正有瑞雪紛紛而至,盡興觀花,遂速繪多幅,樂而忘返。

北海公園永安寺內有一座清幽的小院,其正殿為靜憩軒,是皇帝登山時休憩之所。院內有兩棵古蠟梅,系蠟梅之精品——紅心蠟梅。植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據清代內務府檔案記載,乾隆年間擴建北海時,在瓊華島及北岸栽植大量花木,其中有桑、槐、牡丹、蠟梅等。靜憩軒的蠟梅疑為此時栽植。

據傳,北海的蠟梅是清乾隆年間許州(今河南許昌)知州甄汝舟所進奉。

甄汝舟,字濟川,順天府大興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其因才能出眾被提拔,乾隆七年(1742年)任許州知州。

許州東鄰鄢陵縣(時屬開封府),以蠟梅知名,尤以紅心蠟梅、素心蠟梅為上品,素有“鄢陵蠟梅冠天下”之譽,有“花都”“花縣”之稱。古代鄢陵蠟梅因名貴而被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室貴族,又有“天下第一花”之美譽。清代乾隆年間,鄢陵蠟梅每歲末運至京師,單株價白銀六兩,達官貴人多將其作為禮品互贈。

甄汝舟久聞乾隆皇帝頗愛蠟梅,到許州任職的第三年,特意到鄢陵精挑細選了20株紅心蠟梅和素心蠟梅幼苗,令人精心養護,於晉京面聖(述職)時,進奉給乾隆皇帝,遂被栽植於西苑(今北海)。其中兩株紅心蠟梅被植於永安寺內的靜憩軒,每至初春蠟梅綻放時,乾隆便到此賞梅。

位於西城區展覽館路的外交學院主樓西側,有一株古蠟梅,樹冠南北10米、東西8米、樹幹地徑0.93米,冠形勻稱、枝條健壯、盤根古雅,長勢良好,是北京地區難得一見的化石級老樁蠟梅。經林業專家考察,從樹樁上看,這株蠟梅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據久居阜成門外的老人介紹,清代這裏是一座關帝廟(另傳為火神廟),民國時廢棄,逐漸成為居民區。1956年在此建成外交學院。這株古蠟梅疑為寺院遺存古木,因處於高校內,所以不大為人所知。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户力平

流程編輯:u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