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創稿
據安順日報消息:走進鎮寧自治縣沙子鄉弄染村,穿過一道古樸的拱門,便來到村裏的廣場,放眼望去,一根粗壯的古樹矗立中央。在廣場四周,高低坐落着幾户人家,其中一屋,正對着村口的拱門,石牆土瓦,略顯滄桑。走近細看,大門上貼着一副對聯,寫着“弄染結盟名垂青史,彭陸協定功著千秋”,鏗鏘有力,氣勢昂揚。
“這個屋子就是革命烈士陸瑞光的故居,廣場中央那棵巨大的古樹見證了‘弄染結盟’。當年,紅軍經過沙子溝……”站在對聯前,弄染村村支書王榮珍聲情並茂,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故事。
1935年4月15日,紅三軍團過境沙子溝山槽期間,當地布依族首領陸瑞光深明大義,不僅熱情接待紅軍,為紅軍補給,還收容了十餘名紅軍傷病員,為紅軍順利過境作出了重要貢獻。更難得的是,他在紅三軍團首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的教育下找到了奮鬥目標,毅然與紅軍簽下“反蔣作戰協定”,同意紅軍留下幹部指導武裝鬥爭,成為紅軍途經貴州民族地區成功實踐“爭取少數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範例。之後,由於陸瑞光的一系列革命行動動搖了國民黨當局對鎮寧、關嶺、紫雲等民族地區的統治,1936年12月26日,反動軍閥楊森設計抓走了陸瑞光。1937年春,陸瑞光在貴陽八角巖被槍殺,年僅36歲。
“為緬懷革命先烈,弄染後人把陸瑞光的老房屋改建翻修,通過開展紅色文化教學,傳承愛黨愛國與奮鬥拼搏的精神。2015年,鎮寧自治縣政府在縣城修建了陸瑞光紀念館,讓這個故事,這些精神得以廣泛傳播。”王榮珍説。
轉眼間,86年過去,在這份紅色光輝的照耀下,當年落後的弄染小山村舊貌換新顏,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全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產業發展,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脱貧致富之路。
位於鎮寧沙子鄉的弄染村共9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寨,總人口601户,2329人,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數90%以上。近年來,弄染村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鋪設通組路16公里,連户路12000多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65盞,農田機耕道18公里,有效助推了全村產業發展。
自2017年來,弄染村以種植蜂糖李及四月李為主導產業,共計發展4000多畝,平均帶動每户每年增收約1至3萬元。同時,弄染村通過陸瑞光舊居帶動旅遊業發展,將農業產業與紅色旅遊相結合,探索發展一條“農旅結合、產業興旺”之路。
“弄染結盟”所留下的紅色光輝,不僅為人民帶來了精神上的支撐,更實實在在地為弄染村民帶來了物質上的改善。
家住陸瑞光舊居旁的韋明週一家,平日裏總是十分忙碌,經常一個電話,就得趕緊吩咐家人處理食材,為即將到來的客人做好準備。
“咱們村每年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黨員幹部、社會各界人士,新黨員在這裏入黨宣誓,老黨員在這裏重温誓詞。當時,我就用家鄉的美食招待他們,久而久之,我這裏就成了固定的餐館,每當有遊客來的時候,都會點名品嚐我家所做的布依菜,光憑這項生意,我每年能掙2萬多元,再加上村裏的其他產業帶動,我每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韋明周説,如今,全村在陸瑞光故居的帶動下發展紅色旅遊產業,村民們增加了不少收入,每當遊客前來,有的人是銷售自己製作的布依族服裝飾品,有的人是推廣自己種植的李子、桃子等綠色水果,整體收益十分不錯。
近年來,陸瑞光的故事影響越發深遠,遊客絡繹不絕,隨着村裏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產業發展也越發成熟,這就讓弄染村農業產業與旅遊產業的結合更進了一步。
“如今,我們的李子種植已經相對成熟,其他產業也在不斷更新嘗試,目前已發展了300畝瓜蔞種植,正規劃建設一處大棚草莓基地,爭取利用多元化的產業吸引更多遊客前來。”王榮珍説,村裏近年來在李子園裏修建了一處觀景台和旅遊驛站,為遊客提供觀賞和住宿,每當李子成熟的季節,來自各地的遊客們一邊品嚐李子,一邊瞭解紅色文化,同時還能享受特色民族美食,品味美麗的布依風光,十分愜意舒心。弄染村未來將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探索並拓寬“農旅結合”的致富之路。(伍水清 張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