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東北小城的冰雪情結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範可新(左)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攝
2004年,孟慶餘在露天冰場指導運動員。七台河市體育局供圖
在中國體育的版圖上,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標:地域規模或許不大,卻因盛行某一運動項目而聞名,被稱為“體育之鄉”。這片熱土,厚植着優良的羣眾體育基礎,孕育出家喻户曉的冠軍。人們在讚歎之餘,也時常疑問:為什麼是這裏?本版今起推出“一線調研·走進體育之鄉”系列策劃,探訪冠軍背後的故事,尋找地方體育發展的密碼。
——編者
“楊揚、王濛、範可新都是七台河人!北京冬奧會範可新和隊友奪冠那場比賽,我緊張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
乘坐G3605次列車一路向北,得知記者是前往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後,坐在旁邊的尚先生打開了話匣子。歷數從七台河走出的冠軍,他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每當世界大賽短道速滑項目發令槍打響,七台河總會走到聚光燈下。培養12位冬奧冠軍和世界冠軍,16次打破世界紀錄,獲得7枚冬奧會金牌、177枚世界級金牌、541枚國家級金牌……這座人口不足70萬的東北小城被譽為“中國短道速滑之鄉”,被中國奧委會頒授“奧運冠軍之城”獎盃。
短道速滑項目相對小眾,如何能在七台河紮下根?40多年間培養幾代短道速滑名將,七台河有何秘籍?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座標系,短道速滑給這座城市帶來哪些改變?
帶着這些問號,記者走進七台河。
一枚枚金牌
從楊揚、王濛到範可新,幾代短道名將由此滑向世界賽場
時至今日,範可新依然記得王濛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前對自己的囑託:“要為國爭光,珍惜每一個站上賽場的機會。”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後首個比賽日,範可新和隊友頂住巨大壓力,勇奪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冠軍,為中國代表團贏得開門紅。
“這枚金牌我等得太久了!”一向堅強的範可新賽後淚流滿面。三屆冬奧,一朝夢圓。榮耀背後,連綴起七台河短道速滑人幾十載接續奮鬥的身影。
七台河,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倭肯河和撓力河蜿蜒而過,每年有4個月氣温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開展冰雪運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2002年2月,鹽湖城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七台河籍運動員楊揚第一個衝過終點。中國實現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這振奮人心的一幕,深深印在範可新的童年記憶裏。
一年之後,9歲的範可新開始練習短道速滑。嚴寒中,她在户外冰場一圈圈滑行,“身上凍得發抖,但心裏熱情高漲。”
2010年温哥華冬奧會定格下中國短道速滑項目的高光時刻:來自七台河的王濛一人包攬3枚金牌。“我要快到讓別人追不上我。”從電視轉播中聽到王濛霸氣的話語,16歲的範可新熱血沸騰。
那一年,範可新正式入選國家短道速滑隊。別人滑50圈,她要滑100圈,彎道速度提不上來,她就細摳每一個轉彎動作。無數次跌倒爬起,從替補到主力,直至5次加冕世錦賽冠軍,範可新愈加綻放光彩。但遺憾的是,她的榮譽櫃裏唯獨缺少一塊冬奧會金牌。
經歷了2018年平昌冬奧會“顆粒無收”,範可新一度陷入低谷期。那些難捱的日子,她總能想起在七台河挑燈加練的時光。
“短道速滑比拼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意志力。”當範可新終於在北京冬奧會站上最高領獎台,有個聲音在心底迴盪,“這一棒,我接上了。”
接棒,彷彿是七台河運動員刻在血脈裏的責任感。這種無形的力量,激勵着一茬茬隊員踏上冰場,在日復一日的滑行中書寫傳承與超越的故事。
早些年,七台河的孩子都是在露天冰場蹣跚起步。2013年後,七台河體育中心室內冰場投入使用。記者到訪時,05後運動員劉福霖正和隊友們練得熱火朝天,“濛姐和可新姐每次回來都給我們指導動作、傳授經驗。”
劉福霖小時候是出了名的“搗蛋鬼”,自從穿上冰刀,他就像換了個人。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摘銅後,範可新俯身親吻冰面的場景,深深觸動了劉福霖,“我多希望有一天,自己胸前也能掛上冬奧獎牌。”
《少年的心藏下星辰大海》,這首七台河發佈的迎冬奧主題歌曲唱出劉福霖的憧憬:“月光灑落在冰上,點亮幾代人心中的夢想……一個小城人的願望,要讓冠軍長廊裝點北方……”
一代代傳承
許多基層教練幾十年初心不改,紮根冰場選材育才
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緣煤而興的工業城。當地人常説,七台河有兩件寶,一是優質煤炭,二是滑冰高手。
煤炭之城緣何走上冰雪運動之路?轉變,要從一位基層教練説起。
“我們都是孟慶餘教練的學生。”七台河市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主教練張利增嘮起往事。
孟慶餘出生在哈爾濱,18歲來到七台河,在煤礦當採煤工人。1972年,酷愛滑冰的他參加合江地區冰上運動會,一舉奪得速度滑冰3項冠軍。
市體工隊邀請他去任教,設定目標:3到5年帶出一支叫得響的隊伍。但孟慶餘心裏有更高的追求。
七台河體育中心的榮譽牆上,兩張黑白照片引人注目:一張是破舊的體育場,一張是拖着爬犁澆冰的孟慶餘。“這就是七台河短道速滑的起點。”張利增回憶。
那時候,訓練條件很差。孟慶餘每天凌晨兩三點起牀,冒着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低温,拖着自制冰車一圈圈澆冰。他還自制器材,研究訓練方法,不斷琢磨怎麼能滑得更快一點。
老式冰刀鞋子柔軟,腳踝晃盪,不好蹬冰,孟慶餘用一層層膠布把鞋子粘得梆硬;原本用來打傢俱的紅松,被他改裝成訓練用的滑板。就這樣“白手起家”,孟慶餘把滑冰從七台河人的閒暇愛好推向競技體育道路。
上世紀80年代,短道速滑運動在國際上剛剛興起,尚未進入冬奧會。孟慶餘眼光獨到,力主將七台河重點項目從速度滑冰轉為短道速滑,並且主攻女子項目。
“當時不少人提反對意見,但孟老師認為中國人的身體條件、出色的彎道技術在短道速滑中更具優勢。”在張利增看來,這個決定是七台河走上冠軍之路的金鑰匙。
1991年,多年耕耘迎來收穫,師從孟慶餘的張傑和隊友在世界大冬會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賽中奪冠。自那以後,更多運動員從七台河滑向世界賽場,短道速滑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張名片。
如今的張傑是七台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主教練。她的隊伍中,不僅有七台河本地隊員,很多外地孩子也慕名而來。
北京冬奧會前,張利增被選調到國家集訓隊任助理教練。“老一輩教練講究經驗傳承,現在更注重科學,運動員練體能、補短板都有數據支撐。教練也不再是單槍匹馬,需要體能師、器材保障師、運動康復師在內的整個團隊協同合作。”張利增把這些先進經驗帶回七台河。
七台河之所以被稱為“手握秒錶的城市”,正是許多甘為人梯的基層教練搭起金牌之路。從當年1位教練、1支隊伍,到16名專業教練、20支短道速滑隊;從訓練“摸着石頭過河”,到打造“特色校—基礎班—重點班—省隊—國家隊”的人才培養輸送體系……孟慶餘曾經的夢想已變成現實。一年又一年,一批批由他親手選拔和培養的優秀教練員,接過他手中的秒錶,繼續紮根冰場選材育才。
一副副冰刀
基本實現“校校有冰場,人人會滑冰”,打開更多人生可能
愛上短道速滑需要多久?“上一次冰!”13歲的王佳卉和11歲的王佳越異口同聲。5年前,母親胡冰第一次把姐妹倆帶到冰場,結果孩子們穿上冰刀就不願脱下。
在其他地方,一套積木玩具、一張遊樂園門票,足以令小朋友手舞足蹈。而在七台河,很多孩子最期待的禮物是一副冰刀。
範可新説自己的第一副冰刀只有150元,還是二手的。但她對這副冰刀視若珍寶,每次訓練完都磨得鋥光瓦亮。
胡冰家裏的鞋櫃,擺放着十幾雙冰刀和鞋。“在七台河學滑冰,吃飯、住宿、訓練都不花錢,上下學的班車也是免費的。”她表示,只要孩子願意練,家裏肯定全力支持。
在七台河,短道速滑通向的不只是領獎台,也讓孩子們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摔倒、爬起、追趕、超越……張利增説,短道速滑教會青少年堅持、競爭與合作,“他們未來不一定成為專業運動員,但能增強體質、健全人格,從而促進全面發展。”
走進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學,訓練房設施齊全,學生們整齊劃一做着陸地滑行動作。學校短道速滑教練趙旭穿梭其間,耐心講授要領。
作為“奧運冠軍之城”,七台河的底氣不僅來自“金字塔尖”,更植根於堅實的“塔基”。像十五小這樣“從娃娃抓起”的短道速滑特色校,七台河有16所。全市擁有在訓運動員622名,是中國短道速滑項目後備人才儲備最充裕的城市之一。
2014年,七台河開始推進“體教融合”。學校豐富體育課供給,運動隊拓寬選材渠道,孩子學習和訓練雙出彩,家長也更為支持。
七台河還是黑龍江省最早將滑冰納入體育中考的地區。到2021年,全市中考選擇參加滑冰項目的學生佔比高達97%,基本實現“校校有冰場,人人會滑冰”。
運動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頂層設計。在七台河,相關部門打破藩籬、整合資源,化“平行線”為培育高水平短道速滑後備人才的“同心圓”。
所有特色校統一訓練計劃、統一訓練內容、統一免費上冰、統一免費接送、統一免費發放訓練裝備和補貼,免去學校和家長的後顧之憂。市裏在人才編制週轉池中專門拿出10個事業編制,讓曾經帶來困擾的體育教練編制問題迎刃而解。當地政府給予財政支持,每澆一塊冰場給學校補助3萬元。
“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將同年齡段中肌肉線條、協調性、爆發力等素質較為突出的學生選拔進校隊,啓蒙短道速滑知識,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夯實基本功。”趙旭介紹,校隊隊員每週上冰兩三次,成績出眾者可以參加業餘體校重點班的選拔。
從學校到專業隊,好苗子從起步開始,就能得到正規化指導和培訓。2021年,黑龍江省首個“省隊市辦”基地落户七台河,相當於開通直接向國家隊推送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的通道。
40多年探索與實踐,立足城市特點、選準運動項目、發揮自身優勢,七台河短道速滑人才培養經驗成為標杆,不少地市前來取經、積極借鑑。
一次次前行
以短道速滑為軸,探索一條冰雪經濟特色發展之路
七台河桃山區山湖路起點,短道速滑冠軍館高聳挺拔。推門而入,幾代運動員用過的700多雙冰刀掛滿牆壁。
從2019年開館,冠軍館成了七台河的新地標。一件件實物、一尊尊雕塑、一張張圖片,訴説着七台河冰雪體育的蝶變歷程。每逢開學季,當地中小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前來參觀。
2021年,楊揚回到冠軍館,捐贈了自己運動生涯的10枚世界大賽獎牌。望着冰刀牆,她感慨萬千:“七台河人骨子裏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有一種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拼搏態度。”
短道速滑給這座城市打下的印記不止於此。漫步街頭,形似冰刀的高鐵站、承載榮譽的冠軍橋、隨處可見的滑冰雕像令人驚歎,連路燈上都刻着滑冰圖案。
當地人對滑冰的熱愛,早已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冬天到倭肯河上瞅瞅,就知道七台河為啥出冠軍了,全是滑冰的。”一名遊客這樣説。
曾有人擔心,隨着時代發展,老牌冰雪強市的傳統優勢會不會弱化?
為了讓大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更持久,這些年,七台河出台一系列政策,從鼓勵因地制宜建設户外冰場,到每年組織冰雪嘉年華、大眾冰雪季等活動。一到冬天,七台河市民朋友圈“曬冰雪運動”蔚然成風。
當體育融入城市血脈,會變成一種全新的生產力。與很多資源型城市一樣,煤炭之城七台河也面臨轉型困境。挖掘冰雪資源,開拓冰雪市場,為城市發展拓寬了出路。
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錦標賽、全國短道速滑聯賽等賽事相繼舉辦,促進了七台河冰雪經濟發展。圍繞滑冰,聚人氣、促消費、攢商機,餐飲、住宿、旅遊等產業協同發展。
北京冬奧會舉辦的東風也吹到了七台河。“帶動3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在這裏得到生動實踐。一條條冰雪旅遊線路陸續開發,“奧運冠軍之城”招牌擦得更亮。
“為國家培養更多短道速滑人才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未來將繼續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隊伍集訓轉訓,做強體育培訓產業,打造品牌賽事,探索出一條冰雪經濟特色發展之路。”七台河市體育局局長韓冬梅信心滿滿。
在七台河體育中心一側,以第三塊短道速滑冰場為重點的全民健身中心拔地而起,將於今年10月投入使用。在那裏,新的冬夢正在萌芽。
離開七台河時,華燈初上。一羣孩子拎着冰鞋,歡笑着走過身邊。這座東北小城的冰雪之路,仍在向前滑行。
版式設計:張芳曼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