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徽展示向來是開幕式上凝聚創意、令人期待的環節。今晚(3月4日)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30分鐘左右的表演節目中,會徽展示環節佔到了13分鐘,選擇了從未在開幕式上出現過的戲劇表演形式進行展現。
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演員們正在進行國際殘奧委會標誌展示表演。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冬殘奧會開幕式核心主題是“世界有你就温暖”,會標展示導演組長林辰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這次表演編排摒棄“華麗驚豔”的排列組合,選擇從每一個殘障朋友的故事講起,讓力量感有了娓娓道來的表現方式。不論殘障人還是健全人,你的温暖都會照亮所有人。
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會標展示導演組長林辰。新京報記者 劉鑫 攝
核心主題是“世界有你就温暖”
新京報:你負責的節目具體名稱是什麼,將出現在開幕式中的哪個環節?
林辰:我們的表演是國際殘奧委會標誌展示,其中包括三個部分:會徽表演、會徽展示、會旗儀式,總時長達到13分鐘。
新京報:可以解讀一下整個節目的創意和傳達的精神內容嗎?
林辰:會徽的展示是每一屆導演組都要拼智力、拼想法的。沈晨導演(北京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導演)研究開閉幕式表演方向時,確定了不追求華麗驚豔、更追求人文理念的立意,核心理念是殘聯主席張海迪的一句話,“世界有你就温暖”,所以“温暖”是整個節目的核心意旨。
整體的表演理念是“殘健融合”,演員班底加上代表性殘障朋友,一共30位左右。最初得到導演的啓發,希望通過平行戲劇的方式來展現殘障人的精神狀態和對於生命的認知。因此我們選擇不在宏大的視覺效果上下過多工夫,更加註重挖掘每位殘障朋友背後的故事。我們會挑選更具典型性的殘障朋友作為出演者,比如雙腿義肢的夏伯渝老師,2018年將近70歲的他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瑪峯,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依靠雙腿假肢登上珠峯的人,從他身上能生動展現出人類堅韌的精神意志。
新京報:整個節目創意過程經歷了多長時間,其間方案有沒有變化調整?
林辰:整個節目可以説,從前期創意到現在時間跨度近兩年,過程中反覆修改過很多次。不採用傳統的舞蹈表演節目,不編排隊形等呈現力量感的外在表達,而用平行戲劇方式在人物戲劇故事中展現温情,需要跟舞蹈演員做更好的融合表達。音樂、舞美、視頻、表演有機融合,讓力量感娓娓道來,更温情地融入到故事中。
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演員們正在進行國際殘奧委會標誌展示表演。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挖掘每一個生命帶來的温暖和能量
新京報:“世界有你就温暖”,這個“你”在整場表演中是怎樣體現的?
林辰:我們選擇“殘健融合”的表演,核心主題是“世界有你就温暖”,“你”是誰?“你”有可能是殘障人,也可以是健全人,“你”的温暖會照亮所有人。
我們用平行戲劇方式,選擇一系列温暖的片段:一個普通女孩舉着燈籠為一個盲人女孩照亮內心世界;一個三口之家拿着風箏追逐奔跑;其樂融融的感受同時傳遞到一個母親在等待遠方的女兒……以生活百態的片段感動每一個人,使大家感受到有“你”就能點亮所有人的內心。表演的高潮部分是夏伯渝老師的一幕,主要體現的是人類的堅毅品質。
我個人是第一次跟殘障朋友合作,在他們身上能看到生命的光輝和律動。我們通常會認為,他們因為身體的殘缺需要幫助,但在排練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他們並不會覺得自己比普通人差多少,甚至在有些方面的表現會更加優異,相較之下他們更加堅毅和強大。
這也是我們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理念,包括入場也有規定,如果不是殘障運動員主動要求,不允許我們去幫忙推輪椅,因為這首先就不是一個平行視角。這次表演中,我們也始終堅持將殘障朋友作為主角,去呈現他們個人的魅力。
新京報:這期間有哪些特別的故事可以分享嗎,經歷這次冬殘奧會你的感受如何?
林辰:我們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孩子身體健全,一個孩子腳部先天有問題,但兩兄弟都很開朗活潑,殘障的那個孩子一樣願意向別人張開懷抱,每天跟我們不知疲憊地歡樂排練。
即便是對健全普通人來説排練也是很辛苦的。很多殘障朋友是坐輪椅的,長時間保持坐姿可能會導致尿血等疾病問題,但為了更好地展現和表達他們這個羣體,從來沒有一個人跟我們抱怨過排練很苦很累。
我作為舞蹈編導已經工作二十多年了,通常我們的節目編排合作,遇到的演員都是全國最優秀、身段最好、專業技能最棒的一批,但這次不同,我們遇到的是身體有殘缺、不那麼完美的演員,而我恰恰在這些不完美中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美。創作過程中我也在持續反思,因此這次我們放棄了很多看起來光鮮亮麗的表現方式,選擇向內心尋找、挖掘每一個生命給我們帶來的鮮活蓬勃的能量。
戲劇表演形式此前從未被嘗試
新京報:這個節目的導演團隊組成是怎樣的?
林辰:最開始我們會徽組有5名編導,後來在沈晨導演的調配下增加到11名,增加了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大劇院、中國煤礦文工團等單位的很多優秀話劇導演和演員,大家齊心協力、其樂融融。
戲劇表演的呈現形式在此前的奧運會上是從未有過的,在如此廣闊的空間裏以戲劇方式來表達,也有一定的風險。我們也是鋪下“重兵”,各種優秀導演紮在這上面,花了半年時間,反覆打磨雕刻,探尋我們最想要實現的效果,最終也確實如願完成了導演的要求和期望。
新京報:戲劇表演形式的風險在哪?
林辰:首先,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廣闊空間做表演,需要把戲劇的內容點無限放大,否則觀眾看不見;第二是鏡頭問題,分鏡頭腳本需要有大致敍述邏輯,才能讓觀眾感受到我們傳遞的情感內容。雖然不需要像電影一樣規定起承轉合的戲劇邏輯,但也要做出清晰設置,傳遞到攝像和導播,整個團隊要有共同認知,在導演的調配下一起把我們要講述的內容完整呈現出來。
這其中還有一個需要磨合調整的問題,就是我們很多參演的殘障朋友都是素人,從來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表演訓練。當然我們也不希望他們演成舞台劇那樣,還是讓他們做自己,練習在鏡頭前怎麼向觀眾傳達他們的本真模樣。
新京報:看到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感受如何?
林辰:首先我們做了一件沒有人嘗試過的事情,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第二我們冬殘奧會不需要突出華麗,殘缺本身也是一種美,如何把它轉化為更具有精神能量的表達,是我們着力去做的。可以説我們是不遺餘力,相信也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交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另外,剛開始會比較擔心素人朋友內心會不會牴觸表演,但在排練過程中發現他們完全配合,而且很願意展示自己。那我就去打磨他們願意展示、很有信心的部分,磨合過程中跟演員的融合度很好。有些問題無法克服,我們就是想辦法去放大節目中的優點,鏡頭語言下,温情力量可以無限擴大。我想,這樣的探索本身就很有意義。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劉鑫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