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四塔之廣惠寺華塔梁思成稱它海內孤例,團長因保護它而犧牲
是什麼會讓各位客官關注我,是愛,點點關注吧,小編先行謝過啦。下面文章就要切入正題,小夥伴們你們期待嗎?不知道這樣説小編會不會捱打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列遊記第77篇:正定廣惠寺華塔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尋訪時間:2020年9月18日前兩年正定的這些小景點大多免費,我也算是“蹭”了不少,不過如今紅利期已過,只得掏銀子購票進入。廣惠寺與天寧寺情況相若,都是僅存一座孤塔,院子極小,進門半眼就能看得到頭。説起來門票15元其實有點小貴,如果不是特講究的,擱院牆外也能看,畢竟精“華”都在上面那層,在哪都是能一覽無遺的。據《正定縣誌》載,正定廣惠寺或始建於唐德宗貞元年間(亦有補註稱乾隆來此時考證出實建於隋),但於塔則語焉不詳。考慮到華塔這種形式是宋代開始出現,流行並發展於遼金,廣惠寺華塔的實際年份無疑比寺晚些。後來文物工作者在塔第一層內壁發現金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年)墨跡,再結合塔的形制判斷,廣惠寺華塔的年份最終斷代為金。由於這種塔的塔頂豐滿,猶如花瓣,人們又常把華塔稱為花塔。不過這種説法可能只是流於表象,有學者認為,華塔的顯著特徵是在其雕飾,而這些雕飾是為表現華嚴宗的“蓮花藏世界”,故而因華嚴宗而有華塔之名。若如此説來,當年的廣惠寺,便應是華嚴宗的一座寺廟了。廣惠寺是正定八大寺之一,但算不上其中最顯赫的,不過乾隆爺倒是挺喜歡這裏,曾經三度臨幸賦詩。舊時正定城最繁華的地段,乃是大十字那一帶,地處南門附近的廣惠寺,其實已是挺偏僻。按梁思成先生1933年所著《正定古建築調查紀略》中的描述,這裏可謂名副其實的城鄉結合部,而且在清末便已毀廢。當時的華塔塔基損毀已很嚴重,但廣惠寺尚有小殿三間,如今這些小殿也沒了,僅在華塔南北不遠各有一座佛殿遺址,大概是舊時的前殿和地藏殿。廣惠寺華塔的建築結構極為獨特,被梁思成先生稱之為“海內孤例”。這並非誇大其詞,如今存世的華塔本極少,有人盤點僅有十餘座,其實也不唯廣惠寺,它們中的每一座都有些獨一無二的特徵。當然廣惠寺華塔也確實有些更獨特的地方,比如在其底座四角各有一座六角形亭狀小塔,與主塔交相輝映,這種“組合塔”的形制使塔底部顯得很大且厚實,整體的感覺頗有些神似火箭發射台。正定文物古蹟眾多,但也僅有廣惠寺華塔與大佛寺是1961年的首批國保,足見其“江湖地位”在四塔中也是傲視同儕的。如今在塔院的西北角,還有一座趙生明烈士紀念碑,它是廣惠寺華塔一段滄桑往事的見證。1947年8月正定第二次解放之際,敵軍頭目趙子云率還鄉團殘部潰入廣惠寺,憑藉華塔為制高點負隅頑抗。時任晉察冀野戰軍四縱十旅二十九團副團長的趙生明是現場最高指揮員,為了儘量保護這一珍貴的文物,趙生明命令不能使用炮轟,以輕武器進攻的解放軍戰士傷亡嚴重,趙生明也不幸中彈犧牲。我找到了兩張歷史照片,下圖左邊那張是三、四十年代正定淪陷時所攝,照片中依稀還能看到兩個鬼子,此時的華塔雖損壞較重,整體還是很豐滿的,與梁思成先生拍攝的相若。中間那張則是解放後所攝,此時的華塔變成一個清矍的“瘦子”,底座和四個小塔已然消失,若非上端顯著的特徵,一時竟讓人不太敢認了。我想,華塔的這個改變,或許還是那場戰爭給它帶來的創傷吧。不知是否是技術或資金不到位的緣故,最早躋身國保的廣惠寺華塔,卻是四塔中最晚得到修復的一個。這次修復於1994年開工,距其被評為國保已有三十多年了,除了主塔,底座和四角小塔這些基本算是復建,故而難度頗大,工程歷時近五年方完成。除了稍顯“新意”和細節上的些許不同之外,我覺得修成這樣倒也頗不易了。若從外形來説,正定四塔我最喜歡的是臨濟寺澄靈塔。當然這只是出自個人審美,我似乎是更喜歡這種標誌的、清矍的款型,而對華塔這種非主流的一直不太有感。此際抬頭仰望,在碧藍天空的映襯下,華塔宛如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我忽然覺得它也還挺美的。前文鏈接: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河北元氏封龍山石窟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正定天寧寺凌霄塔靜思齋 於嶽2020年9月22日有底藴、有乾貨、有價值、可信賴的歷史文物遊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