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村綠蔭下的百年堅守

瓦窯村是典型的具有貴州地形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村寨,植被覆蓋率很高。全村四面環山,有少乳峯、睡男峯、姑奶峯、割藤坡等景觀,層巒碧玉、清涼襲人。特別是位於該村瓦窯組身後的後龍山,是瓦窯村“後龍山植物園”的所在地,形似卧龍,中有古驛道與石龍相通,引人流連。山間矗立着布依族世世代代竭力保護的古樹羣,歷經百年風雨,數量高達百棵,樹種珍貴、連陰成林、別有天地,是天然的植物科普基地。

瓦窯村綠蔭下的百年堅守

外來遊客參觀瓦窯村古樹羣。近400年樹齡的銀杏樹(右)與近200年樹齡的雲貴鵝耳櫪(左)相伴相生。

優良傳統:百年前的“警示碑”

走進瓦窯村,迎面而來的是矗立在村委門口的一棵110多年曆史的朴樹,主幹不算太高,但樹冠較大,樹的周邊用本地所產的水桃紅大理石圍成一圈予以保護,經常是村民休閒納涼的地方。據村委會主任羅世勇介紹,這棵樹由於前些年鋪路、建屋等的影響,樹根、樹枝等一度受到水泥的腐蝕,生長受到影響。

為保護好它,村支“兩委”2018年8月左右實施保護工程,得到了黨員、村民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是瓦窯村民在兩委帶領下進行生態保護的一個鏡頭。事實上,這樣的保護工作很多,已經成為她的歷史傳統,貫穿了瓦窯整個建寨的歷史。就在這個樹的對面20餘米的地方,是一口清澈的山泉水井,井邊曾立有一塊古碑。碑文記載:光緒29年,羅文漢、羅文時等6人因開採簸籮戈青龍山(就是現在的後龍山)上的石頭,破壞山脈植被而被處罰銀錢以立碑禁戒後人。碑文最後説:“後倘有無知再開此山,眾議罰銀十兩”“勿論親疏、不幸情凡”,處罰是很嚴的。根據清朝編撰的《大清會典則例》所載,清王朝當時的正九品官員,大概就是鄉鎮正科級幹部一年的俸銀是33.1兩,從九品(也就是副科級幹部)一年的俸銀是31.5兩。雖然清末物價有所升騰變化,但20兩左右已經是一個正常家庭的年收入了。那麼當時的瓦窯村民約定10兩的處罰還是非常重的。當然,罰款10兩是否在後來的歷史中得以實行,誰都不得而知,然而它卻是當時人們的一種保護山林的決心。這一決心成為了一種精神傳統,一直激勵支持着當地人在建國後、在新時期繼續闊步走在生態保護的事業中來。

村民公約:人人都是“護林員”

幾百年來,樹與瓦窯村民一直以來都緊緊相依,真如命脈一般。據曾在公社大隊當過幹部、現齡80幾歲的村民羅祥明講述,早在建國以前,瓦窯村瓦窯組村民吃水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瓦窯組小水頭,一處是位於瓦窯寨後龍山腳3棵平均年齡近300年的缺萼楓香樹下,人們遇到小水頭處水源枯竭時,就在古老楓香樹下的水源處挑水吃。可以説,這羣古樹涵養水土,在枯水季節保障了人們的日常用水。所以,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一直把這些古樹視作生命之源,在人們心中一直是神聖的。這就不難理解,在曾經艱苦的歲月裏,瓦窯人為何會自發來保護山林。

瓦窯村綠蔭下的百年堅守

瓦窯村幹部羣眾為樹齡110年的朴樹開展保護工作。

時間回到1958年,瓦窯周邊的祁山、大林等很多地方樹木都被亂砍亂伐,後龍山也因此迎來了風雨飄搖的一段時期。據當地老人介紹,那一時期的瓦窯村,還屬於烏當區水田鄉,為避免山體樹木被迫壞,村裏人黨員幹部和羣眾代表幾經商議,決定聯合起來保護古樹,這一“護林隊”輪流站崗、不分晝夜,日日到古樹周圍探查守護,在渡過這一艱難時期後,才終於讓這些古樹得以存活下來。

使命完成後,這一“護林隊”也沒有真正消失過。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瓦窯村村支“兩委”決定合力將護林工作常態化、約定俗成化,與全體村民共同立下保護山林的公約,就是想讓瓦窯人都成為這一大家庭的“護林員”。公約以石碑的形式刻立在當前的村委會門口,中間“封山碑”三個大字,十分醒目、令人警醒。碑文記載:“國有國法、村有村規,封山育林,《森林法》所規定,萬民皆遵守。為使我村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有一個優美的自然環境,有山則有林、有林則有水,美化環境、造福子孫後代,特立封山碑。各寨的後龍山、水源山、風景山,禁止開山取石、放牧、燒土灰、亂砍材草和文明古樹,一經發現,嚴格處置……“這一碑文距今已有近30年的歷史,傳承着瓦窯村自古以來的護林精神。其內容不僅對集體山林的保護進行了規定,而且對自留地和承包山林明確具體的保護措施,並對破壞山林行為的處罰內容也進行了詳細規定。這一碑文和一百多年前的碑文對比,形式以及文風雖有變化,但護林護山的言行內容卻是始終如一,歷經百年,才有今天讚歎不已的的瓦窯村百年古樹羣。

瓦窯村綠蔭下的百年堅守

遊客在古樹環繞的古驛道上拍照。

堡壘引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保護內容早已融入到該村黨支部組織的學習中,大家決定要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通過護林員羅顯喜巡山的小喇叭飄揚在瓦窯村的各個角落。羅顯喜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是村支部書記的王正華仔細斟酌,給他寫了喇叭裏的宣傳語,每日巡山時,總是帶着,走到哪裏放到哪裏。時至今日,走進瓦窯村,仍可以時時聽到這一聲音:“各位村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我們的森林資源,就是保護我們子孫後代的寶貴財富……”這些響亮的話語,成為瓦窯人耳邊的精神糧食。

據村黨支部書記王正華介紹:“近年來,為了進一步鞏固好護林成果,瓦窯村黨支部積極利用主題黨日開展護林活動,全力動員黨員幹部做好示範帶頭作用。從2018年至今,全村35名黨員,先後參與到少乳峯、割藤坡,特別是後龍山古樹的保護行動中來,大家集中力量對古樹周圍進行清理,拆除安全隱患點,防止山火對樹木可能產生的侵襲。為讓前來瓦窯參觀的人近距離接近古樹,感受布依人薪火不息的精神力量,全村還對後龍山鋪設了棧道。”

瓦窯村綠蔭下的百年堅守

站在割藤坡上,俯瞰瓦窯村百年古樹羣,可見秋色迷人。

瓦窯村635名村民也在黨員的幫助下,慢慢形成了生態保護的意識並付諸行動。據瓦窯村村委委員、黨員羅世昌介紹,村裏有一個傳統習俗叫“火源會”,就是在農曆新年後、十五之前集中起來,巡查村寨、清掃街道、保護平安。目前,大家加入了更多形式的活動,比如清理維護水井、古樹、廣場等周邊環境,努力讓生態環境更上一層樓。在此基礎上,村黨支部結合民風民俗,廣泛徵求意見,制定了《瓦窯村衞生管理制度》,並深入遍訪各家各户,宣傳提升村寨環境衞生的重要性,為衞生搞得好的家庭張貼“點贊”標識,並在年末召開表彰大會對示範户進行表彰,讓改善與維護家鄉環境成為一種內在的動力和榮譽。

近年來,瓦窯村越來越“乾淨美麗”,不僅擁有“國家級森林鄉村”的榮譽,還於2016年被省委統戰部、省民宗局、省旅發委共同授予“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榮譽稱號,於2017年被白雲區禁毒委員會授予“‘無毒害’村居”稱號,於2019年被貴州省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授予“貴州省衞生村”榮譽稱號。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相繼公佈了全國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森林鄉村名單,位於貴陽市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東北角的三個村莊榜上有名,瓦窯村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瓦窯村正以省級重點招商項目“温泉小鎮”所在地為基礎,依託“國家森林鄉村”以及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優勢,打造精品果園,並深入挖掘溶洞、森林等各項特色旅遊資源,鄉村旅遊正蓄勢待發,未來的道路將會越來越寬廣。(文/圖 任江軍、郭芮羽、莫淇婷 )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94 字。

轉載請註明: 瓦窯村綠蔭下的百年堅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