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的春天來得相對要晚一些。
3月底,梵淨山下的植物,花期已至繁盛,而山上仍有積雪,珙桐、高山杜鵑等樹種才剛剛步入花期。
花期不同,物種差異也不小。據梵淨山遺產展示中心的解説員介紹,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動植物物種,與周邊山區相對比,重複率低於30%。
這源於其獨特的地貌——以變質岩為主的梵淨山岩體,宛如一座巨大的“生態孤島”,從喀斯特丘陵的“海洋”中浮出。
這樣的山,全世界都獨一無二。
這樣的生態系統,註定不甘平凡。
如今,梵淨山正朝着“國家公園”行進。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尚空透露,《梵淨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方案》已制定完成,並於2022年年初已由貴州省委、省政府向國家林草局遞交。
梵淨山一景
山與人:130多位巡山人築起“生態防線”
梵淨山管理局河口管理站站長楊權勇守護山林近30年。
10000多天的時間,楊權勇日常的工作,大多在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地緩衝區進行。他和梵淨山原始森林最“親密”的一次接觸,只有兩三天,卻險之又險。
那是在2014年11月,楊權勇跟隨科考隊進山。在最高峯鳳凰山一帶,他們路過當地人稱“鬼門關”的地方,順着老樹藤下到山谷中,再順勢攀爬上另一面的峭壁。
途中,楊權勇不小心淌進有浮冰的湍急溪流,瞬間刺骨般寒冷。
驚險過後,有別樣的收穫。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裏,看着外來專家們觀察、討論某種動物的腳印,採集一些他從未見過的植物作為研究樣本,不時露出驚訝或者欣喜的神情,楊權勇越發感覺到,自己多年守着的是一座“寶藏”山。
梵淨山管理局河口管理站站長楊權勇講述巡山經歷
他手下的5位駐站林管員,以及轄區內村民組的護林員,每人每天巡山8個小時以上。
巡山工作看似簡單,責任卻重大。
“一旦有火情發生,全年績效一票否決。”楊權勇説,近10年來保護區偷採偷獵情況鮮有發生,春秋季及清明節的森林防火工作才是最緊要的。他常跟年輕一代人強調:“尋好山,守好路,看好人,盯死墳。”
在外圍巡山沒有那麼多危險,迷路也是常有的事,山中信號差,導航設備“癱瘓”,護林員們只能“憑感覺”走。有的路段從電子地圖上看僅短短一公里,因地勢陡峭可能要繞路多走上個把小時。
梵淨山管理局設7個管理站,共有130多位護林員。從梵淨山1956年被國家原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到1978年成立自然保護區,再到2018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他們都是見證者。
“我們還將見證梵淨山國家公園的創建,同時也會繼續為保護梵淨山出力。”楊權勇説。
雖然每個人都只是很小的一份子,但也正是有大家日復一日的巡邏與管護,才為這座“生態孤島”外圍築牢了一道生態防線。
山與村:30年以“保護為主”的綠色發展
梵淨山遺產地共計775平方公里。其中遺產地核心區面積403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372平方公里。
面向遊客開放的區域,僅佔其總面積的2.11%。遊客們通常從東線(江口縣境內)上山、西線(印江自治縣境內)下山。
梵淨山面向遊客開放的區域,僅佔其總面積的2.11%
2018年9月,居住在梵淨山核心區的143户501名原住民,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户搬出大山。但當地政府並沒有“一刀切”地將山民們都遷出,而是實行分區保護管理,實驗區內的村民可繼續留在山中生活。
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團龍村,就是在實驗區內唯一整村保留的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但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卻並非旅遊業。
團龍村家家户户有茶園。
1992年開始,團龍村村民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傳承600多年的種茶歷史,大規模還茶,目前約有1400多畝茶園,翠峯、毛峯、大宗茶葉的年產量共計6萬斤左右。靠着茶,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左右。
獵户柴恩雄轉型做了茶農,除了打理家中十幾畝茶園,他還將山中枯木收集起來“變廢為寶”,打磨成精巧的根雕作品,吸引了四川、湖南等地客商前來購買。
梵淨山遺產地範圍內的民族村寨——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團龍村
按照2019年出台的《銅仁市梵淨山保護條例》規定,團龍村屬於二級保護區。除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科研教學、觀光旅遊和不損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原有居民生活生產設施改造外,禁止開發建設商業房地產以及其他破壞資源或者景觀、污染環境的項目。
“2000年村莊重新規劃以後,村民們的屋舍就再也沒有過改建、擴建。”柴恩雄告訴記者,曾有來客評價,這樣的“限制”,不利於精品民宿之類旅遊產品的打造,他和村民們卻樂在其中。
“保護為主、綠色發展,已然是全村人的共識。”柴華説,他期待“國家公園”建立後,能有更多政策支持團龍村探索嘗試新的綠色產業,繼續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讓團龍村的世世代代守着這一方綠水青山,過更舒心的日子。
山與猴:目前6只黔金絲猴在救助站“定居”
梵淨山申報國家公園有個“加分項”:梵淨山是黔金絲猴、梵淨山冷杉在地球上唯一的自然棲息地。
這兩個梵淨山“旗艦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為“瀕危”等級。
775平方公里的梵淨山世界自然遺產區內,5000多株梵淨山冷杉僅在3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內生長,700多隻黔金絲猴的主要活動範圍也只有200多平方公里。
黔金絲猴的種羣數據調查於90年代中期。它們異常“膽小”,一察覺險情,便會迅速退回密林,因此其數量極難統計。
如果想親眼要見到黔金絲猴,只有在梵淨山野生動物救助站和北京動物園。
梵淨山野生動物救助站成立於1990年。目前有6只黔金絲猴在救助站“定居”,年紀最大的一隻,已在救助站生活了26年,於2012年左右在“猴王爭霸賽”中敗北離羣。
梵淨山野生動物救助站內的黔金絲猴
梵淨山野生動物救助站負責人楊偉説,梵淨山申遺成功以來,救助站共救助和放歸了31種、160多隻受傷的野生動物,其中有部分線索還是周邊山民打電話來告知的。
一週前,救助站剛將一隻救助康復的鷹放歸山林。
“黔金絲猴被救助和人工飼養後,很難回到野外。”楊偉説,黔金絲猴屬羣居動物,目前所救助的6只猴已彼此“接納”,組建起新家族,但若要將其送回原始森林,這個羣體又太弱小。
為了讓這些“地球獨生子”膳食營養更均衡,救助站每月安排3000元的“伙食費”,給它們購買水果蔬菜和雞蛋等食物。
2020年11月,貴州省林業局啓動了有關黔金絲猴種羣數量、活動規律的研究,在其活動的主要區域(保護區東北角一帶)安置了5台熱成像和可見光攝像頭。
根據監控攝像頭及收回的紅外相機的長期數據,楊偉分析,在多數黔金絲猴羣體裏,亞成猴(已離開母猴獨立,但還未性成熟的猴子)與帶幼猴的母猴在猴羣中佔大多數,“説明黔金絲猴種羣數量在增加。”
山與萬物:大數據24小時全天候動態監測
設立國家公園,共有9大項21小項指標。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超過10小項就能達標。而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滿足其中18小項。
各項指標中,自然生態類指標又佔據較大篇幅。
梵淨山的生態系統完整、平衡,且自成體系,對科研工作者們來説,是一個太具吸引力的謎題。
7000多個野生動植物種,缺一不可。梵淨山核心區64萬畝原始森林,大約有接近45萬畝左右的水青岡。這一在梵淨山生態系統中起主導地位的“頂級”羣落若稍有異常,也必將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繁育。
梵淨山大數據綜合管理平台,正接收着24個森林防火點、24個人為活動點全天24小時不間斷的數據傳輸,每個點都有可見光和熱成像兩個鏡頭,超過60攝氏度時會自動報警。
監控不僅助於森林防火,也可供科研者們觀察不易接觸到的野生動物。梵淨山管理局科教科副科長李海波曾在視頻中看到過一隻黑熊,靈活地爬上燈台樹採摘樹葉吃。
梵淨山麓,村民與自然和諧相處
為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有關部門在修建環梵淨山盤山公路時採取了打隧道的方式,形成了幾條天然的生態廊道。
其中一條位於江口、印江交界處龍門坳,一條30多米長的盤山公路隧道,隧道上方移栽鋪設了當地的植物物種;另一條則位於梵淨山東麓的冷家壩麻溪坳,長200多米,植物很自然地和山體融為一體。
監控攝像頭及紅外相機已拍攝到豹貓、毛冠鹿、野豬及齧齒類動物從廊道路過,雖然它們過路的時候還是會小心翼翼地觀望。
“等隧道上方和天然原始林一樣,它們就可毫無戒心地穿越了。”李海波説,目前生態廊道還未發現黔金絲猴路過,“只有當它們種羣數擴大,且廊道兩邊的人為活動較少、生態環境更好時,或許它們將會在遷徙中選擇路過。”
梵淨山管理局局長尚空説,梵淨山若能成功創建國家公園的創建,將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管理體系。自然保護區內的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區域,也會變更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未來的梵淨山國家公園,將成為世界上‘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地,更加註重境內生態系統完整性的保護。守住生態保護的底線,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高質量發展。”